那一块块儿馒头饹馇
来自馒头饹馇的记忆,最早来自小时候读过的一篇作文,是《我的妈妈》,文中孩子吃完饭去上学,正巧有东西忘记带,回家去拿,看到妈妈正在吃大铁锅上粘的饹馇和屉布上粘的馒头皮。我们都习惯称为“饹馇”。那是多么亲切的场景!只是从来不曾用书面语表达过。每家每户蒸馒头时,大铁锅上总是沾满了黄色饹馇,黄饹馇小孩们都喜欢吃,又脆又香,后来的零食“锅巴”大概就是由它而来。但屉布上粘的馒头皮,大家伙并不怎么喜欢吃一般都是谁拾馒头或者谁刷锅谁来处理,怎么处理,大多都是吃了它。
当然,做这些活计的都是妈妈,所以,一般都是妈妈吃。后来自己做了妈妈,再也没有了大铁锅上人人争抢的黄饹馇,只有那一片一片的馒头渣渣或者包子皮渣渣,我也都努力揭下来,随手填到嘴巴里。这样寒酸的吃法,我一点不觉得丢人,都是好米好面蒸的,只是粘在了屉布上而已。家里没有了牲灵,不能喂猪喂羊,若扔到垃圾箱里,那多浪费呀。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小时候没有挨过饿,但是吃过地瓜干、胶皮窝窝、棒子面饼子......知道上面那些难以下咽的吃食在父亲母亲那一辈人看来,比起树皮、草根、观音土来,已经是无上的美味了,可矫情的我却感觉棒子面窝窝粗啦啦难以下咽。后来有了细米白面,家家都有足够的白馒头吃,虽然长身体的年龄为了应对下午五点吃饭晚自习肚子就咕噜噜的叫的难题,也曾吃老咸菜喝水来充饥。但是总体来说,我没有挨过饿。
只有长身体的时段感觉到过饥饿,后来,读了职业学校后,再也没有过饿的感觉。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的孩子辈,更是从来都没有机会感受饥饿。我们那一代人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他们这一代人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我们亲历过一粒粮食长成的漫长和辛苦,播种、剔苗、除草、施肥、浇水,喷药,一直到收割、磨面、蒸馒头......每一道工序都参与过、见证过,深知从一粒种子到白米白面馒头,这中间不知多少人付出了多少汗水!所以,做熟的每一粒白米都争取吃到肚子里,每一片馒头饹馇都不随意扔掉,就算是有一些寒酸,也不愿意有一点浪费,感觉浪费食品,就是暴殄天物,就是对劳动的巨大不恭。
尽管粮食丰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浪费。尤其是今年,过麦时下雨,小麦发霉;过秋时接连多天的阴雨,黄豆玉米也都发霉长芽,粮食欠收严重,眼看着到嘴的粮食又飞了,天天关注天气的我们心急如焚,今年尤其要厉行节约,我们没有可浪费的一点东西,阴雨天气让我们损失了很多粮食,我们收获的,一定要珍惜。
打豆浆喝不下的豆浆渣渣,可以用来烙豆渣饼,刷豆浆机的水,用来浇花,花儿就非常茁壮。我还听说可以用餐厨剩余加红糖来发酵浇花浇地,可当做有机肥料。只要用心了,好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浪费的。
如今我们吃饭,大多都吃得过饱,都过了适合的七八分饱,应该到感觉还可以再吃的时候就停止,那时候,胃已经饱了,只是大脑要晚一会收到指令。要吃得少一点,不是为了节省粮食,而是为健康考虑。少吃一点,健康了,也节省了。
在自己家里吃饭,光盘行动很容易的,外出吃饭因为面子,有吃的还要有看的,吃一半,剩一半才显得大方。这真是一种陋习,谁珍惜粮食,让食品尽其所能,才是对食材对食品的大爱。设想,如果菜肴有知,哪一个菜肴,喜欢被丢进垃圾箱里?
不是我们花钱买了它就因此有了对食品的处决权利,而是我们看到这些食品,心心念念它们凝聚着很多人的血汗付出,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珍惜,我们不只是用金钱来支配它们,而是用共情来体量,用真诚来对待。
口味不符合,一点不吃就完全倒掉,的确是没有必要。人间有味是清欢。口味清淡是蔬菜烹调正道,也是身体健康所需,所以,做饭时少用油盐酱醋等调味品,也是保住了食材的本真清香,同时也是一种节约。重口味的,要慢慢的改变为清淡口味,不要挑食,要什么都能吃得下。
勤俭是我们的好家风,勤俭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国风,甚至应该成为我们的社交风范。每个人都去节约粮食,那,就算是遇到了灾年,我们也能扛过去。
掉在饭桌上的米粒捡起,“落地三秒不脏”固然是笑话,但也可以仿效,在卫生许可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扫进垃圾箱?
厉行节约,不是吃发霉变质的东西,不是抠门儿,也不是没面子,而恰恰是发挥我们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更需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如果人人节俭,家家节俭,整个国家都节俭起来,我们的强大,将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整体素养的提升。我们为我们自己的田地弯腰劳作,也为我们碗里桌上的饭粒啖尽不剩,这才是我们做好自己、敬重他人、热爱国家的表现。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国家层面提议大家重视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从丰富的菜篮子,到丰盛的餐桌,再到需要吃净的饭碗,国家事无巨细教给我们勤俭持小家,也勤俭持大家。如今“万名职工同参与,反对浪费我先行”活动开始了,你我携手,先从管好自家的饭桌做起,从一盘一碗、从吃完每一次蒸馒头时粘在屉布上的饹馇做起,继续保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