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框架里,我很推崇五星教学,一部分原因是五星教学本身就是戴维·梅里尔教授综合了多种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点而总结出来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揣摩,对五星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发展性的应用。

一、聚焦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讲师讲的内容应该是解决某类问题的答案。所以,讲师要问一下自己:“我讲的内容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搞清楚所讲内容能解决什么问题,授课时就可以先提出问题,用问题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带领学员探索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知识自然就传授了。

世上没有脱离场景的问题和知识。所谓的知识,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或解决问题方法的归纳升华,知识本身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为解决某类问题而总结的,传授知识时首先应该回到当时的场景和问题中。五星教学的聚焦问题是可以细分为两个小步骤的:一是,交代业务场景或背景;二是,提出问题。在聚焦问题的交代业务场景环节,讲师需要用尽可能逼真的情节描述来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激活学员对相关经历的回忆,从而成功地使学员的认知脑、行为脑和情感脑都参与到课堂上。

聚焦问题的教学工作要点如下:

重点:让学生进入问题主动探索状态;

难点:如何提一个好问题,既要在学生的ZPD范围内,又要能恰到好处的激发学员参与;

认知:问题造成学员认知不和谐,打开学员的认知缺口,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

行为:学员有类似问题场景的经历,对问题有多触点的感觉;消除学员的畏难情绪;激发学员解决问题的动机;

感:场景描述能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让学员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使学员对后续课程充满期待。

二、激活旧知

人们总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新的事物。无论遇到何种外部刺激,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这个过程是自然的且对学习新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激活旧知的目的是激活学员跟教学内容相关的那部分已有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就像编织席子,激活已有知识的外沿相当于当前席子茬口的竹篾,新知就是学员要编进席子里的那个竹篾。激活旧知要把学员已有知识体系边缘的那些“竹篾”激活,以便把新知的“竹篾”编进其已有知识体系的席子里。

讲师在课堂上讲,学员用他们已有知识的网兜接,只有接到他们网兜里的知识对他们来讲才是有用的。我还有一个比方: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只有成功地激活了旧知的酶,学员才能有效消化新知。而新知,无非是在旧知基础上的拓展、延伸、综合和升级等。

激活旧知的教学工作要点如下:

重点: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难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控场技巧,以及恰到好处的反馈点评;

认知鼓励学员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组织学员围绕问题展开充分联想和头脑风暴,降低学员理解新知的难度;

行为:以学员为中心,让学员掌控课堂;让学员自由讨论问题,而非被动地听讲师传授知识;

情感:邀请学员参与,鼓励学员充分发表意见,让每个学员都感受到被欣赏、被尊重,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三、论证新知

在聚焦问题环节,提出问题会造成学员的认知不和谐,从而激发学员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学员带着问题激活旧知,试图通过旧知解决问题,填补认知缺口。那么,论证新知环节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维度最终解决问题,填补学员的认知缺口,使得学员重新进入认知和谐状态。因为有激活旧知环节的充分铺垫,论证新知会变得容易一些。因为学员相关的旧知都被激活了,新知也许就是在学员已经激活的旧知基础上加以综合、延伸、拓展罢了。这个阶段的最佳效果甚至可以是学员感觉不到新知的新鲜。

当学员觉得大师的理论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时候,说明激活旧知环节做得很成功,温故而知新,论证新知就变成很自然、很容易的事情。好的讲师总能潜移默化地转移知识的所有权,使学员一点儿都不觉得讲师的理论高深,似乎感觉新知并不是讲师传授的,而是学员们相互协助、共同参悟出来的。这种讲师就接近了老子所谓的“太上,不知有之”的名师境界。教学效果达到了老子所谓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当学员感觉自己拥有了新知的所有权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学员除了对新知的理解,还多了一份认同和喜欢。

此外,讲师要用多种手段、从多个维度来论证新知。加德纳认为:“一个人只有能以一种以上的方式来表征知识,才可以说他很好地理解了一个概念。他在运用这个概念时才能带来令人信服的理解表现。”一个人能用多种符号体系、图式和框架来表述同一知识,才算掌握这种知识。当学习的时候能从多个维度理解和论证新知,我们就给知识赋予了多个线索,新知就被更加牢固地“编织”到学员的知识体系中。

论证新知的教学工作要点如下:

重点:多种方式推导和论证新知;

难点:在研讨中转移知识所有权;

认知:引导学员从旧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实现知识所有权的转移;用多种手段、从多个维度论证新知;与“聚焦问题”相呼应,填补认知缺口;

行为:必要的动作示范;邀请学员亲自体验;

情感:引导学员享受填补认知缺口的释然快感(恍然大悟的感觉);激发学员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员对新知的认同感。

四、应用新知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论证新知完成后,学员自然会产生“试一试”的冲动。比如,讲师引导学员论证了如何把故事讲生动的技巧。紧接着,讲师就安排学员运用刚才学到的技巧来讲一个故事。于是,学员就有意识地尝试用刚刚所学的技巧讲一个故事。
学员讲完后可能有两种效果。
一种是故事的感染力提高不少,学员就会受到激励,流露出满足、喜悦的情绪,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强化练习;
另一种是学员讲完后效果并不明显,就开始质疑——是讲师教的技巧无效,还是我没学会?这时讲师就需要对个别学员进行指导,找出技巧无效的真正原因,辅导学员再练习,直到练出效果,学员表露出满意情绪,这个过程叫纠偏。如果学员试用新知没有效果,又得不到相关指导,就会选择抛弃新知。

应用新知的理想效果是能够促进学员的认知、行为、情感三者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循环。理解了新知就打算试一试,试了试新知果然有效果,就很开心,于是决定更深一步地钻研新知,更大范围或更大胆地应用新知,得到更开心的情感体验……

在应用新知环节,讲师要给学员提供及时和足够的指导,解决学员在尝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纠正在应用过程中的偏差,鼓励学员取得的点滴进步,逐渐放手让学员独立去干,让学员在实践中逐渐找到可以掌控的快感。注意洞察学员内心那个“认知—行为—情感”正循环是否形成。这个正循环一旦形成,学员就很容易走上强化知识的轨道,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就有了自驱力。俗话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纯熟地掌握任何一种技能,都必须靠学员的自驱力来最终实现!

应用新知的教学工作要点如下:

重点:辅导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难点:及时恰当的反馈和纠偏,根据问题再给知识;

认知:引导学员有意识地练习和应用新知;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消除其应用困惑;

行为:指导学员应用行为细节;引导学员把新知与经验相连接;持续强化练习,变式练习;

情感:鼓励支持,放大学员成就感;消除学员的困惑,使其恢复信心;促进“认知—行为—情感”正循环的形成。

五、融会贯通

五星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叫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是学习完成的状态。学员彻底掌握新知的标志是新知和旧知完全被整合在一起,分辨不清什么是新知、什么是旧知。所以如果一个司机停车时念着口诀倒库移库,说明他是新手,因为老手倒库移库的时候全凭感觉和行为惯性,就把车停到车库里。你若问他停车的动作要领,他反倒要想半天。因为老司机已经达到融会贯通水准,可以做到潜意识反应,达到“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达到融会贯通水准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动作技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通常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课堂上要促进学员对新知的融会贯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组织讨论。讲师讲授一段时间,带领学员讨论建构一段时间,让学员分享新知学习的收获和感悟,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连接,思考如何将新知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如果学员不能把讲师讲的知识跟他过往的经验进行连接,这个知识对这个学员来讲就是一种传说。讲师要引导学员做各种各样的连接,并且组织学员分享自己的连接,通过学员们的意义协商提高学员的领悟水平和应用动机。

达到融会贯通水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学员课后持续地努力。前文讨论过,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彻底掌握,都免不了长期持续的“认知—行为—情感”循环强化过程。在课堂上,学员对某种知识或某项技能有了新的认知,新的认知引发新的行为,新的行为带来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激励更深入的钻研,加深的认知引发更大胆的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个循环中,都有增量的认知、增量的行为、增量的情感体验,最后当学员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时,对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信手拈来,而且能够灵活迁移。
最重要的是,让学员保持“认知—行为—情感—Δ认知—Δ行为—Δ情感”这个良性循环的持续迭代。初步的理解是讲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更深入的理解则要靠持续的实践和反思。

融会贯通的教学工作要点如下:

重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野蛮关联;

难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状态;

认知:课堂上引导学员做各种连接,组织学员分享自己的连接,学员相互、激发提高领悟水平;要求学员课后复盘并持续钻研,追求增量的认知;

行为:课堂上多跟工作经历与过往实践相联系;持续增量地实践;

情感:课堂上学员相互启发,促成顿悟;增量的认知与行为带来增量的情感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