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剑,软剑,半软剑,分别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想要谈论刀剑的软与硬,先得了解钢铁的一些基本特性。

纯铁,是一种柔软的银白色金属,硬度很低,不能用于打造兵器。我们平时见到的铁剑,材质其实都是钢。

钢,是以铁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

钢的基本特性:含碳量越高,它的性能越倾向于石头,硬度增加,但是韧性和可塑性下降。含碳量大于2%的铁合金就不能叫钢了,称为铸铁。反之,含碳量越低,它的性能越倾向于纯铁,硬度下降,可塑性和延展性增强。

刀具级别的钢,一般含碳量0.6%以上,称为高碳钢。

刀具界有一句口号:碳钢为王。这里的“碳钢”其实就是高碳钢。

有了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就能谈论软剑和硬剑了。

硬剑的硬度高,但是缺乏弹性,如果开刃太薄,遇到强大的冲击时就容易崩断。

最早的金属刀剑多为青铜铸造,或者陨铁打造,全部属于“硬剑”。春秋战国以前的青铜剑作战以捅刺为主,侧面没有锋刃,挥砍的杀伤力较小,还容易崩折。早期的铁剑也是铸造为主,这当然也是受到冶炼和锻造技术的限制。

半软剑,既有较高的硬度,同时具有弹性,不易崩折。这是所有刀匠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高硬度可以保持很好的锋利度和强度,更好地破防。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令刀剑自身在遭遇强力打击时不易崩折,提高生存力。高破防,高生存,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刚柔并济”,所向无敌。

然而在了解了钢铁的基本特性之后,我们都知道,“刚柔并济”其实与钢铁的基本特性相违背。怎么样才能突破钢铁“越硬就越脆”的基本原理,达到刚柔并济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古代刀匠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做到了。他们把硬度很高的材料和硬度较低的材料放在一起,加热之后反复折叠锻打,最终令高碳钢与低碳钢相互纠缠,焊合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儿,加热的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两种材料熔化就变成了第三种材料,失去了“软硬结合,互为支撑”的意义。

通过折叠锻打制成的钢,硬度高,韧性强,具有一定弹性,是古代打造绝世刀剑的最顶级材料。干将莫邪、欧冶子,都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工艺而令他们的刀剑千古流芳。

软剑的材质,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弹簧钢。通过特殊的淬火回火,并加入某些微量元素,可以令钢铁的弹性达到弹簧的程度,同时保持一定的硬度。古代有没有性能接近于弹簧钢的软剑?目前还没有任何古代软剑出土,这方面的史料也很少。宋代沈括《梦溪笔谈》里提到过软剑: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然有声,复直如弦,可以屈置盒中,纵之复直。

古代到底有没有制造过软剑,我个人的意见是很可能制造过,但非常非常少。

古代应用最广的是硬剑。地位最高的是经过折叠锻打的半软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剑”。软剑非常稀少,究竟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有疑问。

本文作者:张勇,匠人工坊总工艺师,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工艺传承人,保定市上谷冷兵器研究会秘书长。文中配图为张勇刀具作品“怀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