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一孤僧 ∣ 书画奇才苏曼殊及作品欣赏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在清末民初,提起苏曼殊的名字,可谓是无人不晓的。光绪十年,苏曼殊出生于日本,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多才多艺,能诗擅书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是近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但是,他为人不循常规,19岁时曾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后又辗转红尘,投身革命与教育,一生在颠沛流离中生活。此后,他又两次出家,结果均未成功,原因是他并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资格,充其量是个以心向佛的假和尚。
清 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诗书画奇才。虽然他的书画艺术并没有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昭彰,但他诗书画的天赋、惊人的学习速度和刻苦精神在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学习诗词,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却令其师章太炎先生大为惊奇,称之为“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
他学习书法,得益于启蒙老师苏若泉的教诲,取法欧阳询、苏轼一路的楷书,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少年时几度出家为僧,有充分的时间让他收集大量历代碑帖善本拓片来考释和临摹。
他的书法是典型的学者文人书法,传世的作品中,尤以篆书最为罕见。广州集雅斋藏其《石鼓文》篆书轴。纸本,纵130厘米、横32厘米,款署:“周宣王石鼓文记君臣狩猎事,历年久远,碑文磨灭,余得宋拓本,存字独多,故一论之。瑜伽学者”。钤:“瑜伽学者”朱文、“曼殊揭谛”白文印各一钮。从款识文字来看,此轴应为苏氏出家时期的作品,并且是其颇为得意之作。
苏氏的书轴,字里行间纯然真情才情之流露,无丝毫之掩饰,给人一种隽永、脱俗的艺术享受。
他学习绘画,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能熟练地掌握西洋画的各种技巧,他的作品又深得中国水墨画的精髓,当时名人学子、达官显贵视为珍宝。
苏曼殊在日本留学期间,爱上了画画。峰峦,残月,柳枝等等都是他画画的素材。大多都跟风景有关,苏曼殊的画空远又宁静,虽然很美但是看上去也有一些孤独。这些画仿佛是苏曼殊心灵的缩影。
苏曼殊画画的水平极高,他将国画的画法和西洋画法结合在一起。
陈独秀曾说:苏曼殊作画,教人看了如咫尺千里,令人神往,不像庸俗画匠之浪费笔墨。
很多人都想要苏曼殊的画,可是苏曼殊很清高,他从来不用他的画卖钱。苏曼殊只为女郎画画,并且女郎必须用自己的照片交换。若是男子,他就会立马拒绝。
苏曼殊一生酷爱吃,他无论身处哪里,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去品尝当地的美食。苏曼殊爱吃的程度可以用暴饮暴食来形容。
苏曼殊曾经在日本,和别人打赌,结果一顿吃了六十个包子,喝六斤冰水。一到晚上,肚子就疼的受不了,他在床上一动不动。朋友见状,吓了一跳,赶忙跑过去试探他的鼻子,发现还有气息,这才松了一口气。
苏曼殊花钱也大手大脚,一次朋友救济他200大洋。在当时,这是一笔大钱。没想到,苏曼殊当天就大请宾客,一晚上全部花完了。
鲁迅都说:我有一位朋友十分古怪,有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而这个怪人就是苏曼殊。
苏曼殊除了爱酒肉,也如孩童般喜爱吃糖。他曾卖掉自己镶好的两颗金门牙,就是为了拿去换糖吃。
他曾经在杭州时,每天要吃三十包酥糖才肯安心。当时就有人调侃他:想是大师心里苦,要从苦处得甘来。
之后,苏曼殊因为暴饮暴食,患上急性肠胃炎。医生特意嘱咐他不许吃糖,不许过度饮食。但是他从来不听劝告。
他还是会偷偷去街上吃年糕,栗子,冰激凌等。苏曼殊对自己身体无所谓的态度,致使他病情恶化,最后病卒,享年35岁。
您转发朋友圈或点一个“在看”
就是对梅溪草堂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