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精粹》摘注
11.10.14
第三章《内经》脉法
《内经》又称《皇帝内经》,相传为皇帝与岐伯等君臣问答之辞。全书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各为九卷,共计162篇,约14万字。
注1、岐伯: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皇帝尊他为师。相传多才多艺,精通医理。后人以“岐黄”并称皇帝和岐伯二人,“岐黄之术”指中医学术或医术及中医理论。
《内经》将阴阳学说这一哲学思想引进医学领域,并贯串到脉法理论。用阴阳学说概括脉法理论和阐释脉学理论,从而使生理病理和脉法理论以及辨证论治等带有阴阳学说性质的内容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体现,也是《内经》脉法的基本特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明确指出:“脉合阴阳”。
注2、阴阳说:阴阳: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由两个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方面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叫做阴阳。阴阳相对而又互根,《内经》言: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注3、医学中,有阴或阳偏盛,亦有阴阳偏虚。皆是阴阳失调,但意义和症状不同。
注4、人体病理中,阳证表现为发热、口渴、脉数等,古人又称热证。阴证则表现为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又称寒证。《内经》云: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六经遍诊的方法是以阴阳为基础。;三部九侯法是阴阳十二经诊法的简化;人迎、寸口诊法更是明确的一阴一阳之属。
注5、三部九侯:古代遍身诊脉法中把人分为头、上肢和下肢三部分,每部分又分上、中、下三动脉,合称三部九侯。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头部,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头部,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候肺;
上肢,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候心;
上肢,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下肢,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候脾;若候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
下肢,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注6、 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按脉,分为浮、中、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