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盆景的艺术风格
南京,古称金陵,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自古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之称。这里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而且山川雄伟秀丽,植物、山石资源丰富,为形成和发展盆景艺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金陵盆景艺术风格的形成就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必然的历史产物然而,由于历代政治动乱等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致使金陵盆景艺术风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被正式提出。但金陵盆景艺术风格的孕育和形成,却早已在自己的地方作品中反映出来了。如1964年江苏省举办首次盆景艺术展览时,南京的盆景就显示出自然、奔放”、“清新、飘逸”的特色,至1982年江苏省举办第二次盆景艺术展览时,进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金陵派盆景艺术风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创派理论。并且有不少代表作,取得了优秀作品奖,当地盆景艺术高手华炳生等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均体现出“自然、奔放、飘逸、清新、古拙、浅奇”的艺术风格。
当然,在形成上述盆景艺术风格的过程中,也借鉴了金陵画派“密笔短皴、积墨重彩”和“平中求奇、拙中寓巧”等艺术风格,并且和博采盆景艺术众家之长分不开。现就金陵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简述如下:
一、意境上强调“立意为先”,讲究“景中有诗”。这虽是盆景艺术的共性,但
金陵盆景艺术对此尤为注重。这大概也是与中国画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传统艺术观有关。在金陵盆景艺术作品中,作者大都乐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添上一首体现作品意境的题诗,使人不仅可以领略到雄伟的自然景观,而且还能使人领略其高洁坚贞的风度
二、构图上强调突出主体。在突出主体中,讲求平中求奇,宾主分明,精巧简洁,而具有“虽奇而又安”的艺术效果。
三、形式上强调因材施艺。讲究清新、浅奇,自然古朴,千姿百态和创新的艺果。这里所讲的浅奇,浅指盆景和几架要浅巧轻盈,无笨拙之感,能与景物的总体艺术效果相协调;奇指形态上不能一味因袭,而要有创新的精神。这一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道理,而且在实际上也已为大多数盆景艺术工作者所接受。
四、制作技巧上主张师法自然,不露作手。强调拔根露骨,分枝自然,枝干整形,体现古木的盘曲偃仰之态和拔根露骨之形。采用绑扎和缠丝(金属丝)相结合作弯的技法,梢冠整形借用了金陵画派“密笔短皴、积墨重彩”和国画中“密叶偶见枯搓,顿添生致;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的技艺,同时,还仿效大自然树木分枝自然,疏密相间的形态,采用以修为主,辅以摘心的方法,使树冠的态势形成自然园头状。有条件的还可偶间枯搓,以添逼真生动情趣。一盆好的盆景,还有远则观其态势,近则观其质感的艺术鉴赏效果。
五、强调培护功能。培护上为适应浅盆薄土的造型及满足植物根部在耐性限度内对营养和水份吸收的需要,常采用附石缀景,兼收托土护根的培护功能,并加以精心灌溉、防止盆土出现严重失水,使其生机盎然。
六、取材上强调突出地方植物和山石,同时注重开发野生植物,并引进适合于南京地区生长的优良盆景植物和部分山石。较为普通的有米叶榆、米叶女贞、雀梅、钟山真枯、南京雀舌罗汉松、黑松、枸骨冬青、胡颓子、金钱木、老鸦柿、三角枫、野山楂、紫藤、锦鸡儿、榔榆、枸杞、鸡爪枫等。山石有紫金石、井纹石、沙积石火山石、钟乳石、浮石、雨花石等。被开发和引进的植物有日本五针松、日本针柏、龟甲冬青,意大利的斑叶六月雪、小叶金边扶芬藤、银边小叶黄杨等,此外还有虾夷松、红花、南通雀舌罗汉松、火棘、红叶小蘗、天竹槭树类、赤花忍冬、黄脉忍冬、珍珠黄杨以及各种常春藤等,初步形成了以地方材料为主,适当开发和引进优良植物,突出骨干树种,发展系列品种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