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驿马▪建新:“爬格子”的苦中乐趣
“爬格子”的苦中乐趣
文图/太行驿马▪建新
搞文字是一件清苦的工作,做文字工作的人都习惯把自己称作“爬格子”的。过去工作条件差时,夏天一身汗,冬天双手凉,一坐几个小时全然不知,猛一抬头窗外天已白,这时你才感到脑袋大、手指疼。虽然工作辛苦、没有欢歌笑语,但是,一旦进入深处,也有无穷的乐趣在其中。上世纪90年代初,作者从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就到了河北省级公安机关政治部门,走进了这个行业的“圈”内,也因此发生了许多新鲜的故事,从中也得到一些受益。
体验古人“三种境界”
清末文人王国维说过一段名言,古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对这首词的理解正是从从事新的文字工作开始的。我所从事的新工作是“公安政工信息调研”,这在当时还是公安政治工作的一门新领域,与在基层那“冲冲杀杀”的生活相比,职业虽然未改变,但工作方式、性质、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说,就是通过日常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和开展专项调查活动,不断探索、研究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及其规律。开展这项工作主要途径,除了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外,主要通过内部刊物这一载体,把调研成果介绍、推广出去,供各地在队伍建设中参考、借鉴,不断促进和提高公安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实际工作中,我们既是撰稿人也是编辑者,一年到头,大都是在文件、材料堆里度过的,在很大程度上做的是基础性的、务虚性的工作。这是一项出力大不见“效”的活,不象业务工作容易出成绩,要求你必须具有甘于寂寞、耐的住寂寞的品质,还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否则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这就是所谓“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的状态。然而,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坚持、努力和考验,这苦中的乐趣就悄然而至了。如果你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磨练是体验不到的,充其量也不过做些花拳秀腿的文章。当你努力到一定程度,进入这第三境界时,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无形中发生质的飞跃,使你顿感眼前一片广阔,焕然一新,干起工作来犹如驾驭千军万马,所向披靡,特别是每当你完成一项调研任务后,或者你的调研成果被采纳应用后,一种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乐趣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东西”一词的误会
搞文字工作的人还习惯把材料简单地叫作“东西”。为此,闹出过不少笑话,甚至是误会。有一次,我一位领导的老乡,想请他帮忙给有关部门反映一件事情,这位领导对老乡说:“你先搞个东西拿来,我看看再说。”不知这位老乡是怎么理解的,过了几天,就搬着一箱酒和其它礼品来了。正好这位领导有事没在家里,他的妻子不知怎么回事儿,就把礼物收下了。这位老乡放下礼物后还特意给这位领导打了个电话,说:“您要的东西我送到家里了。”这位领导说:“好,等我回去看看再说,你先回去吧。”当这位领导回到家问妻子:“老家人带的东西呢?”妻子指着地上的酒和礼品说:“都在这。”这位领导脑袋一下就胀了,一拍脑门说:“坏了,这下家里的老乡不知该怎么骂我呢,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
不可小看的“校对”
文字工作几道关,最后是校对。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校对文件谁不会呀,这有何难?其实并非简单,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可轻视之,需要细心再细心才能做好,有时因一个字的差错,就把整句话的意思搞反了。如果发表出去,影响就大了,若在文革期间,一不留神、瞬间你就有当上反革命的危险。由于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往往有很多“死角”被忽视,尽管校对时非常细心,有时差错还是难以避免。如一般人们在校对文稿时,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中,而忽视了标题的校对,闹出错误。我们就曾出过把国家某领导人“姓名”写成了“名”在前“姓”在后,等一些不该有的错误或笑话。还有的爱跟句子顺着走,只读句子不注意读字,中间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不易发现,往往是领导讲话时或文件发出去后才发现,此时已晚矣。记得有一期刊物,铅印厂印出后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字”没有校对出来,整个句子的意思完全相反了,没有办法,只有发动大伙采取贴“补丁”的办法一份一份粘贴,费了很大气力才补救好发了出去。总之,每次校对完一份文件后就会留下一点遗憾,只不过是没有经验的新手多一点,经验丰富老手的遗憾少一点而已。因此,重要文件,需要经过多人反复校对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暗访巧遇老同学
暗访是检查工作的一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实事求是的了解到一些实际问题。2000年3月份,在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三项教育”(即公安部部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严格公正文明的法制教育”)试点期间,为了检查了解基层公安机关活动的实际情况,领导安排我随一位同事到某市区基层派出所进行暗访活动。一天,我和同事着便装以一个外地“求助群众”的身份,到市郊区一个叫杜北派出所的单位暗访,为了能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路上我和同事做了充分准备,制定了周密的“求助”内容和计划,直到认为万无一失了,我们才胸有成竹的进了派出所。我径直敲开了一间挂着所长牌子的办公室,正准备按照事先谋划的内容进行暗访时,突然一声“你怎么到这来了?”把我问楞了。我盯眼一看,这位所长不是别人,原来是我一位多年未联系的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老同学,被他一眼认出来了。当时既意外又尴尬,搞得我只好实话实说……事先准备的计划完全泡汤了。我的这位同学也很知趣,马上说:“那你们就来个突击检查吧。”中午自然是把我们盛情招待了一番。后来,这项活动在全省公安机关铺开后,我还被派到某县公安局指导“分离培训”阶段的工作,活动结束后,被省公安厅荣记三等功。
此段缺“酒”
写文章不同人有不同的嗜好,有的抽香烟一根接着一根不断,有的沏上一杯浓茶,一口一口喝个不停,有的口里不断嚼着小零食。我则不同,平时不会抽烟,茶水虽然喝,但也喝不了多少,就是买上几块水果糖用来提神而已。被人称为老胡的某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这位同行,则有点唐代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的风度,写文章就是靠酒提神的。一般人喝了酒后会神志不清,而老胡喝了后反而精神、兴奋,加之多少有点酒量,所以不管有什么写作任务,他一般是不特意避讳酒的,领导们都知道他有这个特点,也从未因此怪罪过他(注:当时公安机关还未颁布《禁酒令》)。一次他给领导起草讲话稿,局长在审阅时,认为其中一段写的不到位,力度也不够,就针对他的嗜好不客气地在文旁写了一条批语:“此段缺酒。”这个批语,一般人可能不明白什么意思,而熟悉情况的人特别是老胡同志本人一看就心领神会。也正因这个幽默而诙谐的批语,一时成为同行们的经典笑谈。
(2002年3月初稿,2020年11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