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别杀我…”3岁女童剪掉1岁弟弟生殖器,真相刺痛无数人…

作者 | 妈队

来源:画啦啦少儿美术(ID:hualala61)

(原文标题:“姐姐,别杀我…”3岁女童剪掉1岁弟弟生殖器,真相刺痛无数人:求求你,别再这样逗孩子了…)

前不久,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后怕不已。

那天,我的女儿去楼下帮我买东西回来后,就闷闷不乐,小脸皱成了一团。

询问之下,她告诉我便利店的阿姨说:“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后就不会爱我了……”

说完女儿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迟疑片刻后问:“妈妈,是不是弟弟消失的话,我就能得到你们全部的爱了?”

一瞬间,我被吓得冷汗直冒,赶紧安慰孩子。

万一,女儿真的以为我们不爱她了,该怎么办?

万一,女儿真的听信他人的话,做出伤害小宝的事,又该怎么办?

我越想越害怕,毕竟在生活中,有太多毫无辨识力的孩子,把大人一时兴起的玩笑话当真,从而酿成了悲剧:

17岁少年开煤气自杀,只因父母常年外出工作不在家,结果邻居骗他:“你是捡来的,所以他们才不愿回来陪你。”

广州有个3岁女童拿剪刀,剪掉了1岁弟弟的生殖器,只因旁人怂恿:“你弟弟有小鸡鸡,所以你爸妈只爱弟弟,不要你了。”

妈妈气得失手打死了女童,随后崩溃内疚,服毒身亡。

两死一伤,一个家庭的破灭,皆因旁人无底线的「逗」而起。

他们可曾想过,随口的一句玩笑,看似无关痛痒,却分分钟压垮孩子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样的「逗孩子」,乐的只有大人,伤的最深是孩子。

开玩笑,只有在被开玩笑的人也觉得好笑的情况下才叫「开玩笑」,如果被开玩笑的人并不觉得好笑,那就是「恐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就会听到有人这样逗孩子:

“你爸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跳个舞、唱首歌,这个红包就给你。”

“这(酒)是个好东西,来尝一口?”

动不动就和孩子开玩笑,似乎早已成为大人与孩子之间,司空见惯的交流方式。

很多家长习以为常,选择一笑而过,但却往往忽略了:这样的玩笑,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2》中,蔡少芬的两个女儿,需要在妈妈陪伴卡和玩具中做一个选择。

姐妹俩立即选择了玩具,脸上满是兴奋的表情。

接着,工作人员为了节目效果,想逗下两个开心的小家伙。

于是,当着她们的面碎掉了妈妈陪伴卡,假装一脸严肃地说:「妈妈的陪伴卡碎了,那这几天妈妈就不能陪伴你们了。」

瞬间姐妹俩愣住了,过了一会,5岁的妹妹包子才怯怯地问:「但是不是……在香港……可以找妈妈?」

「不可以,妈妈已经碎掉了!」

平日里古灵精怪的小包子,一下子“哇”地就哭了。

因为在她的认知中,“妈妈卡碎了”=“妈妈死了”,单纯的孩子信以为真,以为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看到这里,蔡少芬心疼得顾不上节目录制,跑过去一把搂住孩子们安慰:「妈妈没有死,妈妈在这里,妈妈会一直陪着你们。」

在妈妈的怀抱和亲吻下,孩子不安的情绪才渐渐得到缓解。

短短一分钟,原本兴致高涨的孩子,就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中。

失去父母,这种伤害对孩子来说,丝毫不亚于山崩地裂。

好多人正是抓住孩子软弱的地方,喜欢无下限地逗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凌驾到孩子的痛苦之上。

可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里说过:「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大人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在孩子的心里,大人们所谓的“玩笑”,对他们而言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相”,将造成无妄的伤害!

记得小时候,有次亲戚拿我腿上的胎记逗我:“你是煤堆里捡来的,所以大腿才会这么黑。”

当时我就慌了,极力辩解,可亲戚直接反问:“要不然你说,为什么你的腿这里这么黑?”

一时间,我如鲠在喉,整个脸憋得涨红,什么都说不出。

那种巨大的无助感、羞耻感笼罩着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走不出那份悲伤,一直沉浸在深深的自卑与随时会被父母抛弃的恐惧中。

或许,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一句无关痛痒的逗笑吗?拿着孩子的一些小缺点取笑一下,并没有什么呀。

但在孩子心里,这可是天大的事情!

你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都可能刺痛他们的心灵,成为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最终,这些不妥当的「逗」会像小刀一样在孩子的心上划下一个个口子,造成终身的伤害。

CCTV曾做过一个调查,最常见的逗小孩方式,除了言语上的“妈妈不要你了”,行动上的“逗”也是随处可见。

可就是如此普遍的一种现象,一次又一次伤害了我们的孩子。

有的大人很过分,他们为了享受恶趣味,想看孩子被酒精辣到时挤眉弄眼的样子,于是诱骗孩子喝酒。

当代生活报就曾报道,一个2岁孩子被伯父逗着喝了一两多的米酒,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大脑永久性受损。

时隔仅仅两个月,华西都市报又报道,一个2岁孩子被父亲的朋友,灌了2两白酒后急性酒精中毒,不治身亡。

可怜的孩子,人生还没正式开始,就在痛苦的折磨中早早逝去。

要知道,对小孩子来说,6~10g酒精就可能让他们丧命!

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酒精与年轻人》报告中,也指出过早饮酒对儿童大脑发育、骨骼、心血管、内分泌等都有害处,酒精中毒更是导致痴呆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飞高高”也是常见的逗娃方式。

看似好玩有趣的动作,但凡出一丁点错,赔上的可就是孩子的一生。

菲菲的爸爸,在跟女儿玩翻跟斗游戏时,就发生了意外。

来源:湖北经视

他在抓住女儿向上翻转180度时,突然失手,导致孩子头部着地,脊髓严重受损。

医生诊断,才年仅2岁的菲菲上肢已经不能活动,下肢肌力也不够,不知道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

图片来源:湖北经视

本是亲子间的乐事,却因忽视了安全,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悲剧。

试问,这样的行为还能叫“逗”吗?这分明就是“谋杀”!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样没分寸的「逗」还有很多很多:

男子拿假老鼠逗女童,给她造成了心理创伤,常常胃不舒服,需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治疗;

孩子在吃饭时,有人不停逗他玩,结果导致食物吸入气管,差点窒息;

老大爷随便弹男童“小鸡鸡”,导致男童生殖器发炎,一度无法正常生活

……

或许你会认为,我这是杞人忧天了,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然而,孩子的安全无小事!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谁也不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到。

尽管孩子的世界如同雪花一般纯白无暇,却也如同雪花一般一碰即碎。

据调查,全国87%的人小时候都有被「逗」的经历,可大部分的家长却选择不作为。

要么是碍于面子,要么是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心上,从而伤透了孩子的心。

但其实,最应该站出来的正是父母!

毕竟,孩子还小,如果连最亲的父母都不肯替他们解围,又有谁能帮到他们呢?

● 面子不重要,孩子最重要!

如果遇到有人随便逗孩子,要及时出面保护他们,如果是不熟的人,可以直接怼回去:“请你不要这样对我的孩子!”

如果是熟悉的人,可以用征询孩子的方式,委婉拒绝:“宝贝,你不喜欢被大家这样逗对不对?”

一方面让孩子知道你站在他们那边,一方面可以阻止他人下次“逗娃”。

● 鼓励孩子勇敢说“不”

有一次到朋友家拜年,她5岁儿子长得很可爱。

当时,大家都一窝蜂冲上去,捏捏小家伙的脸蛋,可孩子却委屈地说:“叔叔阿姨,你们喜欢我我很开心。不过可以请你们不要捏我的脸吗?这样很疼。”

“你们可以多抱抱我,或者陪我玩,我会更喜欢。”

后来,朋友告诉我,从小她就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对方让你感到不适,就学会反击拒绝。

“人心都是肉长的,没必要委屈了自己。”是啊,孩子那么小,又怎能忍心伤害他们?

● 父母的爱,是最大的保护伞

记得当初伊能静和哈林离婚时,就有人调侃年仅6岁的哈利:“你妈妈不爱你了。”

结果小家伙不哭不闹,淡定地回答:“我相信我看到的,不相信我听到的!”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面对再多的流言蜚语时,他们才有底气狠狠反击。

简言之,“中国式逗孩子”是成年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他们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如果是这样的逗,不要也罢!毕竟没有任何人,比我们的孩子更重要!

虽然,有些亲戚朋友逗孩子并没有太大恶意,只是想跟孩子亲近亲近。

但哪个孩子不是家里的宝呢?风险太大,我们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有句话说的好,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的内心就是什么样子,而你是什么样的也影响着你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

所以,下次再遇到有人随便「逗孩子」,请第一时间站出来勇敢说“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