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货币化:明代中国与全球的互动
白银货币化:明代中国与全球的互动
北外全球史
2017-04-27
关注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教授2017年3月2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2讲所作报告的主要观点。由北外全球史研究院王嫣婕整理。
一、引言
追寻历史,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代。白银作为主币一直使用至1935年。沿着一条白银货币化——市场扩大发展——与世界连接的道路,明代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托,依靠社会内部的驱动力,拉动了外银的大量流入,并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变迁、国家的转型和全球化开端时期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历史进程。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概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再到整个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白银形成国家财政统一计量单位和征收形态;白银形成主币,中国建立起实际上的白银本位制;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明代白银货币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始自洪武末年(14世纪末),白银从民间自下而上崛起的起始阶段;以成化、弘治(15世纪下半叶)为标志,为国家官方所接受认可,随即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迅速发展阶段;以嘉靖初年(16世纪初)为标志,白银形成社会流通领域主币,成为国家实际认可的主币的定型阶段,标志进入社会变迁-转型阶段;以万历初年(16世纪末)张居正改革为标志,白银货币全面渗透到国家的财政结构之中,进入国家财政体系转型的新阶段。
二、从427件徽州土地契约文书看白银货币化过程
通过研究427件徽州土地契约文书,展现了白银自下而上的崛起的历程。洪武末-建文时期宝钞已显示迅速衰落,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显出现。到永乐-宣德时期宝钞经历巅峰后衰落,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出现,契约文书中出现了很多实物交易。正统-成化时期,宝钞逐渐绝迹于民间大宗土地交易,到了成化年间,白银就形成了大宗交易的清一色的白银货币。所以从这个土地契约文书上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白银货币化并非是国家法令推行的一个结果,而是来自市场的萌发,经历了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然后再与官方自上而下二者合流的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那么这就标志着中国货币经济化的一个进程。

土地契约文书
三、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和社会变迁:从国计与民生两条线索看白银货币化过程
要研究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可以从国计和民生两条线索来看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从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一系列制度变迁并行,比如田赋货币化、徭役货币化等,国家财政收入的货币化,皇室、官俸、军费、政府开支等国家财政支出的货币化以及国家财政与白银货币化的空间分布等,能看出白银货币化一系列制度的变迁是并行的。从人民生活的角度来看,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同步,并将社会各阶层卷入市场之中,首先影响的是农民阶层,赋役改革把农民和市场连接到了一起。白银货币化与新的经济成分增长,社会各阶层的商业行为、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迁,导致对白银的需求量变大。国计和民生都需要白银,因此虽然明朝亡于内外综合因素,但白银紧缩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特征与过程
自古以来,赋役就是王朝的命脉,可是明朝发生的赋役改革不同于历朝历代改革的的特征。明朝出现的是统一征银,这是史无前例的。除了黄宗羲定律之外,明朝还有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这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也是白银货币化的过程。经历一个半世纪的赋役改革,发展到一条鞭法通行全国,统一征银。赋役改革有着广阔的社会意义,是中国走向近代的一个开端。其中分为三个进程:进程一是农民与赋役折银,折银以后,田赋得用白银去缴纳,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与土地分离,发生了“从身份到契约”的变化,于是劳动力市场与商帮群体开始形成,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进程。进程二是农业与赋役折银,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多元农业生产,使得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产生了农业的商品化,这就是商业化的进程。进程三是农村与赋役折银,封闭和半封闭的农村走向开放,明后期市镇蓬勃兴起,这是一个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以上三个进程, 总括起来是一个“三农”的大分化过程,明帝国是一个农业帝国,晚明所谓“天崩地解”由此开始,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五、白银货币化:中国与全球的互动
(一)白银货币化与日本、美洲银矿的开发
明代后期,中国社会对白银有着巨大的需求,从海外输入成为白银的一个重要来源。无论是日本银矿还是美洲银矿的开发,在时间上都与中国白银货币化产生的巨大白银需求、中国市场迅速的全球扩张在时间上相衔接,而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也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直接或间接地促发并推动了日本、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
(二)白银货币化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
白银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说:“贵金属涉及全球,使我们登上交换的最高层”。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这种国际交换关系,一端联系的是中国商品,另一端联系的是白银,形成了市场网络的全球性连接。围绕中国的三条主干线,跨越三大洲,构建了一个全球贸易网络: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中国—果阿—欧洲。

清初白银流入中国路线图
六:白银货币化与国家财政体系变革:张居正改革与国家转型
在中国和全球非常紧密的联系互动关系下,中国白银货币化又进一步推动了改革,从白银货币化的角度来看,张居正改革明确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治国目标,核心是财政改革。改革没有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法令,《万历会计录》和《清丈条例》是张居正改革遗存于世的两部重要文献,其中都没有记载。
在《明代<万历会计录>的整理与研究》(万明、徐英凯著)一书中以统计列表的形式对《万历会计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基本复原了16世纪末明代财政全貌,包括财政总量、结构与货币化比例,并有部分省份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可知,中国古代财政体系从以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全面转型,标志了中国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张居正(1525-1582)
七、结论
由上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明代白银货币化标志着近代的开启,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中国财政体系从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转型;中国传统经济向货币经济,即经济货币化转型;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国国家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二是明代白银货币化意味着中国与全球化接轨。白银货币化的出现,首先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着国家与社会向近代转型趋向的产物,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全球相联系,也即中外变革互动的产物。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的,明代中国曾积极参与了全球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为一个全球新时代的出现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八、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影响
在总量上,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总数极为庞大。这么多的白银,都是用中国商品交换而来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白银不仅在社会流通领域成为主币,而且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形成主要征收态,标志中国白银经济或者说白银时代的形成,中国由此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
当17世纪全球货币危机来临时,对于中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朝亡于内外综合因素,但白银货币紧缩是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世界同步的近代化趋向性发展,遭遇到首次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