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孝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变迁

孝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变迁

从孝的产生时间看:由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的卜辞中已有“孝”字,因此,孝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商周时代之前。有学者认为,孝产生与原始末期的父系氏族,可以得到考证的,即孝大兴于周代。

从孝的选字与释义看:“孝”之选字经历了从图、符号到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会意字。中国古文字学者作《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为“是完善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其作者许慎以中国古小篆为依据,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在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其首篇之一《释训》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辞源》对“孝”字注释的第一义为:“旧时称善事父母为孝。”《尚书·尧典》:“克谐为孝。”《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因此可以说,孝字的注释义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

从孝的初始适用范围看,有研究认为,孝之初始义之一的尊祖敬宗,孝之初始二是生儿育女,传种接代,综上所述,孝之初始义主要适用于部落家族内部的家庭伦理。

将孝道思想首先伦理化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是《孝经》,《孝经》对孔、曾、孟等人的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了广泛化,使之政治化。不仅将孝道之义推广至社会,以解决国家政治的君臣关系,还一举把孝道推上以孝治天下的及至地位。

由于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并进一步从以孝事君推及以孝治国,孝道思想亦由家庭伦理道德上升为社会公众道德和国爱政治道德,使之具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至汉代以后,孝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得以不断发展,通过封建统治的推广教化,孝道被逐步推向极端化、专制化和愚昧化。尤其是在宋代,孝不仅得到了宋朝政府的大力褒奖,并得到了宋代理学的论证,孝行中出现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愚孝故事,并被作为孝的典范得到鼓励与宣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