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挂帐怕遇三十六”,“三十六”有啥可怕的呢?

本期作者   关山听风
过去,在农村民间,人们习惯把年龄的某个岁数,看成是灾难之年,称为人生的“关口”,或者叫“过坎儿”。“挂帐怕遇三十六”这句农村老话,讲的也就是这回事儿。

1、“挂帐怕遇三十六”的具体意思

要弄明白这句老话具体要表达什么意思,先要弄明白话中的“挂帐”和“三十六”分别指什么。
“挂帐”,是农村土话,即赊账的意思。农村一些店铺,因为一些人手头紧,拿不出现钱,往往只能赊账,等有了钱的时候再来还上。因赊账的人太多了,或者时间长了怕忘记,店家通常要用一个本子记录,拿了什么东西,有多少件(斤),共计多少钱,双方当面确认后,由赊账的人签名画押。有的人多次赊账,半年结清一次,或者到年底一次结清。还有的家里实在困难,就转下一年。这种赊账方式就叫“挂帐”。后来,农村把所有商品交易中的赊账,不管有没有记录,都称为“挂帐”。
我国古文中含财务的意思中,“帐”通“账”。现代文中的财务“帐”和“账”也同样可通用,只是“帐”用得很少,而“账”用得多一些,也要规范一些。因此,现在通常用“挂账”要多一些,“挂帐”则比较少用,意思是相同的,在民间通常指赊账。
“三十六”,指正值三十六岁的人。
因此,“挂帐怕遇三十六”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赊账给别人的时候,最怕碰到年龄三十六岁的人。

2、为什么说“挂帐怕遇三十六”呢?

过去做小生意和做手艺的人,怕别人赊账,不讲信用不按照约定付款,更怕别人赖账扯皮,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欠账的人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人没了,死无对证,账也就清了。这就是旧时农村所说的“人死账清”。当然,“人死账清”不仅只是死去的人所欠的债务“账清”,也包括别人欠死去之人的钱,因为说不清楚了,也收不回来了,只能“账清”。不过一些道德品质比较好的人,通常把欠死去之人的债还上,农村说法是“不欠死人钱”。
比如,旧时湖南一带农村的理发行业,有一种习惯,除了平时赶集时到集市上摆摊理发外,通常挑着担子,走村串户,上门理发。这种走村串户式的理发,有一个传统规矩,就是一年给人理发数次,前几次都不收现钱,而是“挂账”,到了年底最后一次上门给人理发时,一次性结清。如果这段时间有人离世了,那么这笔理发费也就自动“账清”了。
再比如,过去,农村一些开货栈的人,专门给一些货郎客提供货物,因为这些货郎客是多年交往的熟人,拿货的数量不是很多,本人的信誉也很好,往往先拿货,等销售后再付款。这也是生意场上所说的“挂账”。如果货郎客遇到病或灾,亡故了,其所“挂账”也就自动“账清”了。
还有一些农村民众之间的经济往来,因金额比较小,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用的基础上,通常借贷、欠款用不着担保人和见证,都是私下“挂账”,如果欠债人死去,所欠的债务也就“账清”了。
过去农村有一句俗语:“五十不交钱,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其中“五十不交钱”,就是说,过去农村人到五十岁,已经是老年人了,不能与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发生债务联系,其中的重点就是,不能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赊账,也不能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借钱。人进入老年后,随时都有可能辞世而去,按照过去农村“人死账清”,这样,老人欠的钱和老人赊的账也就得自动“账清”。因此,过去农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上了年纪的人向别人借钱,或者到别人那里赊账时,通常来说,要带上家里的儿孙来,这样,老人如果万一离世,还可找他的儿孙还账。
过去,我国的一些民间(包括农村和城镇),流行一种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风俗,认为三十六岁是人生的一道“关口”,是一道大坎儿,是灾难之年,难以度过。如此,“挂帐怕遇三十六”这句老话就好理解了,意思是说,开门做生意,或者从事其他经济交往时,如果有人没有现金支付,要求“挂账”时,最怕遇到年纪正值三十六岁的人。
其中“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三十六岁的人正是过坎儿,不知这个人能不能安全过完这道坎,过去了当然什么事也没有,过不了,翘辫子了,此人的“挂账”就再也收不回来,白白亏损了;二是遇到三十六岁的人,不像老人来挂账那样,还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婉拒。三十六岁的人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身体强壮,根本不像是在“过坎儿”的人,人家要挂账,那能拒绝呢?但是,挂账后,心里有没有底,又怕万一出不测之事。

3、为什么民间说三十六岁是人生的“关口”呢?

三十六岁被认为是人生的“关口”,民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本命年、暗九和历史传说三种:
一是本命年之说
我国传统上都是用十二生肖来记人的出生的年份,十二生肖之中每个生肖为一年,总共十二年。每个人的出生属性,十二年一轮回,也就是每个生肖十二年重复一次。民间把每个人的生肖重提之年称为本命年。比如说,一个人是马年出生的,十二年后再遇马年,这一年就是此人的本命年。三十六岁就是一个人的第三个本命年。
按照我国传统习俗中的说法,本命年是人生中比较特殊的年份,人们认为是一个太不吉利的年份,都说本命年运势非常的差,凡事磕磕绊绊,不太顺利,被民间称为灾难之年。
二是暗九之年之说
我国民间把年龄分为“明九”和“暗九”两种。“明九”就是逢九的岁数,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等等。“暗九”就是年龄的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等等。民间有俗语说:“明九不算九,暗九大关口”。
民间认为凡是人的年龄数逢九之年,为不吉利之年,是人生之中的十字路口,在运气方面,有可能会很好,也有可能会很坏,但是,灾难要多于好运。人逢“明九”往往容易被人记起,这一年会过得小心谨慎,而人逢“暗九”往往会容易被人遗忘,也就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就会遇到很多不顺的事,或者说更多的灾难。
三是历史传说。历史上有很多正值壮年的著名人物,也正是建功立业的风华正茂的年龄,可是,他们都因各种意外而死,难免让人扼腕叹息。比如,在南郡大败曹仁,赤壁大破曹操的东汉末年名将周瑜,公元175年生于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公元210年卒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正好是三十六岁。除了周瑜外,三国时期卒于三十六岁的著名人还有五人:曹魏大将李典、东吴大将骆统、蜀汉军师马良、蜀汉军师庞统、魏明帝曹叡。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名人在三十六岁时离世。
也就因为历史上和现实之中的这种“巧合”太多了,民间认为,人到三十六岁时是人生一道很重要的“关口”,被许多人看成是灾难之年,也就引起很多人的格外重视,凡事小心翼翼,以免出现意外。

4、民间三十六岁过“关口”的相关习俗

在我国民间的很多地方,为了过三十岁这道人们认为的重要“坎儿”,度过人生的这道难关,以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各地也产生了相关的一些民俗。下面就例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习俗。
一是送“三十六”的习俗
我国淮河流域的一些地方,旧时民间的说法,认为三十六岁是人生之中最关键的一“克”,即对自己很不利,会出现各种意外的灾难,难以度过。趋吉避凶,安全度过这道“关口”,民间就有了送“三十六”的习俗。
当男人和女人在三十六岁的虚岁时,也就是三十五岁的周岁生日的那天,家里的关系最近的亲戚和好友,通常要携带礼品,前来家中送礼。这种送礼与过生日时的庆生有很大的不同,平时庆生,大多以红色的礼品为主,而三十五周岁生日这天,送来的礼品通常是白鸡(白母鸡)、白衬衫(白内衣)、新裤带、挂面、糕点等等,家里要摆酒宴热情招待,所摆酒宴与庆生日区别不大。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夜,三十五周岁生日的男人或女人,要把亲友送礼的白衬衫穿上,并把他们送来的白鸡宰杀吃掉,而白鸡的鸡毛不能乱丢,一定要掩埋于三叉路口处,其目的是要让路过之人,千人踩,万人踏。民间对这种“送三十六”的说法,人们认为这样做就可以“白白”地度过三十六岁这一“关口”。“白白”在这里有“平平安安”的意思,据说亲友送白色之物,就是为冲喜。
二是“扎红穿红”的习俗
这种习俗事实上与过“本命年”的习俗没有区别。我国民间很多地方习俗,每逢本命年,也称过坎儿,三十六岁那年要扎红腰带,穿红裤头、红秋裤、红外套、红背心、红帽子、红围巾、红袜子、红鞋子。民间的这些做法,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红色可以驱邪。二是红色可避免口舌之争,不惹官非。
有这种习俗的地方,民间俗信认为,人在三十六岁时,要么发财转运,从此发达起来,后面的人生一帆风顺;要么灾祸不断,连年不顺,磕磕绊绊。按照民间的说法,后一种情况要比前一种情况要多一些。而红色之物可以让转运发财的人,运气更旺,让多灾多难的人避祸趋吉,平安度过。据民间说法,穿红袜子就是为了踩小人,使自己远离是非之地,避免惹祸上身。
三是过三十六岁生日的习俗
我国一些地方习俗,三十和四十岁的大生日可以不做,但是,三十六岁的生日必须得热热闹闹地举办生日酒。亲朋好友都要来庆贺生日。过去,做生日的人家通常还在门前放鞭炮,用来驱邪。
过三十六岁的生日,通常是过虚岁,也就是做三十五的生日。其中的民俗说法是,三十六岁的生日在三十五岁的过,寓意三十六岁提前过了,也就是三十六的“关口”或坎儿,提前过去了,真到三十六岁时就会平安无事。也有的地方的说法认为,提前过三十六岁,也就是为了提早送走三十六岁的“关口”之意。
四是三十六岁“不提”的习俗
我国民间有一句流传较广的俗语:“三十六不提,七十三不说,八十四不讲,百岁要藏”。这里的三十六不提,意思是说,一个人到在三十六岁那年,自己不能说自己是三十六岁,别人最好也不要提他人的三十六岁,不然会引起人家不高兴。这是有一些地方民俗中的禁忌,提到三十六岁就是触犯了人家的禁忌,人家当然不高兴。通常来说,人到三十六岁时,一定要讲年龄时,只能说是三十五岁或三十七岁,要跳过三十岁不说。
这种习俗的民俗含义,民间俗信认为,“不提”三十六岁,主要是为了躲藏起来,这样,灾祸就不会降临到三十六岁的人身上了。

5、“挂帐怕遇三十六”这句农村老话有没有道理?

我国民间把三十六岁这个年龄视为“关口”或者“坎儿”,很多民间说法,都带有迷信色彩,当然不足为信,也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
然而,旧时,由于战争、瘟疫盛行,饥荒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再加上当时的生活水平、医疗技术水平比较低,往往导致一些人英年早逝。三十五岁正值壮年期,也是人的身体素质达到巅峰期,而三十六岁正好是大多数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三十六岁,大多数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下有妻小,上有父母,不仅体力的消耗比较大,生活压力也比较大。这个时候的身体健康状况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认为自己还很年轻,身体透支也不要紧,到处逞强,任意挥霍自己。比如,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负重劳动,长期熬夜,身体出现状况不当一回事,等等。人的身体不是铁打的,灯油也有熬尽的时候。民间总结的经验认为,这个年龄是最容易出问题年龄。
因此,不管把三十岁看成是“关口”或“坎儿”也好,还是“挂帐怕遇三十六”也罢,其实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生命警示。尽管其中很多说法中带有迷信色彩,但是,这种警示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医疗技术水平也是过去无法相比的,人的平均寿命也提高了很多,但是,人到中年,同样要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里引用一下“模糊医学”理论观点:
人的生命线可分为四个阶段:35岁前为健康期,35~45岁为疾病形成期,45~55岁为疾病暴发期,65岁后若无大的器质性病变,便进入相对安全期。
从这种理论观点来看,人的身体状况,确实有安全期和不安全期。我国民间还有一条俗语说:“四十岁以前人找病,四十岁以后病找人”。人到中年,不要逞少年强,不管是身体还是做事,必须处处留心,谨慎行事,尽量不去危险之地,不做危险之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