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教授《尚书注疏校议》疏误二(补写版)

二、杜泽逊教授《尚书注疏校议》卷一

  (三一)足利八行本修版之可取者

       《盤庚上》監本卷九第一頁十六行疏:“束皙云:《尚書序》:盤庚五遷,將治亳殷。舊説以爲居亳。亳殷在河南。孔子壁中《尚書》云’將始宅殷’。是與古文不同也。《漢書・項羽傳》云:’洹水南,殷墟上。’今安陽西有殷。束皙以殷在河北,與亳異地也。然孔子壁内之書,安國先得其本。此’將治亳殷’,不可作’將始宅殷’。’亳’字摩滅,容或为’宅’。壁内之書,安國先得,’始’皆作’亂’,其字與’治’不類,無缘誤作’始’字。知束皙不見壁内之書,妄爲説耳。”按:“ ’始’皆作’亂’,其字與’治’不類,無缘誤作’始’字”,各書皆然。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云:“[宋板]作“安國先得,治皆作

,其字與始不類’。”山井鼎所云宋板乃足利學藏宋刊八行本,今檢楊守敬從日本攜歸另一八行本(中國圖藏),實作“’始’皆作’亂’,其字與’治’不類,無缘誤作’始’字”。前一“始”字旁有小字“治”,“治”字旁有小字“始”。蓋某氏據足利本校也。足利本爲八行本之修版,此二字殆後來挖版也。阮元校記云:“宋板作’治皆作

,其字與始不類’。按:宋板是也。”實沿山井鼎。澤遜檢單疏本,作“ ’始’皆作’

’,其字與’治’不類,無缘誤作’始’字。” “治”字,帛書《老子》甲本作

(《漢語大字典》ー五九九頁),單疏本“

”,爫當爲三點水旁之變體,口字則由右下移至左下,

旁加大,變右旁之し。則宋刊單疏本之“

”當“治”字之古文,則“始皆作亂”當“治皆作亂”之誤,“其字與治不類”當作“其字與始不類”。魏了翁《尚書要義》正作“治皆作亂,其字與始不類”。足利學八行宋本挖改近是。而“亂”字當以宋刊單疏本爲近古,他本作“亂”,皆”

”之訛字也。黄懷信先生點校本從山井鼎、阮元改,唯仍作“亂”字,是未校宋刊單疏本也,故不得其的。

按:首先要说的是

字即“始”字,此字见于《汉简》、《古文四声韵》、《类篇》、《集韵》、《玉篇》、《四声篇海》等处。绝非杜教授“爫當爲三點水旁之變體”之类天马行空的考论所云。”因所载为商周之文,不可以宋版断之,则欲讨论版本之优劣,必先讨论文字之缘起流变也。下面简要谈一下“治”、“始”、“亂”。

(《类篇》,

字)

一、  “亂”字。

1、最早见于甲骨文与金文略同,a、作

《说文》云“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云“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b、毛公鼎

,下为“止”,郭老《金文丛考》云“金文又字每与止形相紊,不足为异”,多

,郭老《金文丛考》又云“治丝时其声嚣骚。故字复从

”,此处

当为声符,《说文》释“

”云“眾口也。从四口。凡㗊之屬皆从㗊。讀若戢。又讀若呶。”

2、战国楚简均作

形,从毛公鼎

形来,战国后此形即消失不见。

3、

字貉子卣作

。所论甚多,不再论。

4、秦简作

形(《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

(《詛楚文》),则多形符

,《说文》所谓之“从乙”。或省作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马叙伦先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云“谓水不遵道而乱流也。……益明

即水字。”此论颇高明,又见《爾雅·釋水》“水正絕流曰亂。”《書·禹貢》“亂于河”。《詩·大雅》“涉渭爲亂。”《亢倉子》“共工稱

矣。”而帛书《老子》甲本“邦家

乳”,传本作“邦家昏乱”,居延汉简“冒乳不相应”即“冒乱不相应”,

即水字,而非一些学者所谓的乳孔。

5、汉代a、汉简中又作

(见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周谷城《古史零证》等,不再论)。b、马王堆帛书作

,显系不同程度的简写。c、北海相景君碑作

6、最早的“乱”字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如鄭道昭的《鄭文公下碑》作

、《朱君山墓誌》作

,当从魏晋行书中楷化而来,而变化之原因当如《正字通》云引郭忠恕言以为“亂、辭二字从舌为蕪累”。

二、 “治”字。

于省吾先生《雙劍誃尚书新證》云“亂而敬史記作治而敬。治與敬詞不相屬。義不相反。說文籀文辭从司。金文治作

。與辭通用。

與亂形似而伪。旧说训亂为治詁也。辭怡聲同相叚。史記周本纪。怡說婦人。徐廣曰怡一作辭。詳尭典舜讓于德弗嗣絛。怡悦者易於不恭。故曰怡而敬亦禮記表記所謂樂而毋荒安而敬之意也。”又云“治金文作

。與司嗣通用。盂鼎。迺召夾

戎。

戎即尸治戎。師

父鼎

馬即司馬。用

乃父官友即用嗣乃父官友。伯農鼎

乃祖考侯于

即嗣與始字形似。又

字與亂字相近。故賈昌朝宋敏求治忽之治作

。”则以

实不同于

也,较王国维先生《史籀篇疏证》云“足知辭

三字之为一字”又更进一步。虽然很对多学者对此仍有异议。但传世文献中“治”通“司”也能侧证。如《論語・憲問》:“仲叔圍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墨子・經説上》:“治,吾事治矣。”《荀子·天論》:“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等等。另外秦简中的

(

)字,对于“亂”字和 “治”字互通,兼有二者之意也正体现了“亂”、 “治”分立的时代特点。

字最早见于战国,而战国以后

字就消亡了,虽然三体石经中还有

,但在其他地方比如汉隶已然不见其踪迹了。

需要注意的是战国时期

(

)并行。

三、“始”字。

“始”字始见于甲骨文(参见《续甲骨文编》)。“始”通“治”者,如《論語・泰伯》:“師挚之始,《关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鄭玄注:“魯大師摯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者。”《晉書・司馬彪傳》:“《關雎》既亂,則師摯修之。”可知此处始,當讀爲“治”。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道篇》:“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作)而弗始。”今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辭”、“始”皆當讀“治”。又见马王堆《五行》篇等处。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始,叚借爲治,實爲理。”

四、“台”通“治”

“台”通“治”,上博简《缁衣》“则大臣不台”,即“则大臣不治”。《说文》云“台,說也”,即悦也。又见前文,于先生说“辭怡聲同相叚” 及“金文治作

。與辭通用。”则“治”通“台”,亦可推知其因。

结论

可能一:虽然《说文》云“乱,治也”,但以“乱”表“治”未见晚于《周禮》者。而未见各处文献中有“始”通“乱”者。则“安國先得,’始’皆作’亂’ ”。首先,古“始”“台”一字(见强开运先生《石鼓释文》)。则所书或为“台”,阅者误以“台”为“治”,而书写成“

”(由上可知,当不早于战国),他人阅之以为“亂”而,遂又书为“亂”。或误以“台”为“治”,而“

與亂形似而伪”。但这个本子大概可以断定是战国时期的,而非后世之版本也。

可能二:当然也有可能如阮元校記云:“宋板作’治皆作

,其字與始不類’。”因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云:“[宋板]作“安國先得,治皆作

,其字與始不類’。”但“ ’始’皆作’亂’ ”不像“治皆作

”尚有义例可循,造假者亦所不能为也,所以“ ’始’皆作’亂’ ”这种说法应该更早。

可能三:安国本较早,此处即以“乱”表“治”。但“安國先得,’始’皆作’亂’ ”这句话说明并非此一处,而是全书皆如此例,那么如《周书·毕命》“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安国本当作“惟周公克慎厥亂,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又如《商书·咸有一德》“终始惟一”,安国本当作“终亂惟一”;又如《商书·太甲下》“终始慎厥与” 、“慎终于始”,安国本当作“终亂慎厥与” 、“慎终于亂”;又如《夏书·胤征》“汤始征之”(《孟子》作“汤始征”),安国本当作“汤乱征之”。显然均是于意未妥的,这只能说明安国本存在传抄中的讹误,其时代较晚。

综上可见,只有可能一这一种可能。

浩按:“乱”字,字形颇多,所未论者与本文关系不大也。唯版本之学博大精深,岂易欤哉?本人初涉版本学,所做无非粗浅鄙陋之文,亦望师友不吝指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