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成为他,你就想他一样思考
如果你想成为他,你就像他一样思考。这是今天下班之后一直盘旋在脑海里不肯离开的一句话。
所以,我试图像他一样,用旁观者的眼光审视一下今天的课堂。
一、课堂里的学生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太乖,太拘束,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学生的听课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还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继续练习。
朗读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的。班级也没有形成如何评价朗读以及提升的一个氛围。其实班里是有学生有这样的实力的,只是这实力还没有被老师所激发出来。
比如在况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就具有这样的精神。一个学生朗读之后,另一个学生主动评价“我觉得他在(流利、有感情、重音……)做得好,我可以在( )做得更好一些。自信大方。
通过孩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学生心中有标准,有方向。只有有标准有方向的努力才能带给人成功感,才会持续不断地知道如何进步。
二、目标的达成
课堂上,教师呈现出的第一个目标是梳理故事,并借助梳理完成的流程图说说这个历程。这个目标的达成度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目标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现出了层次性。抓想法中的关键词丰富故事,对比朗读发现故事中的秘密,感受主人公的期待。这个过程是很清晰的。
但是从课堂中,看得出来老师还有两个问题是没有想通透的。比如:抓想法中的关键词丰富故事。这既应该成为结果,也应该成为过程。
为什么说应该成为过程?
那就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如何去抓想法中的关键词还是需要老师明晰地示范给学生,确保每一个同学都知道路径。比如,怎么勾画,勾画之后怎么抓出这个关键词?今天,是学生凭着感觉去抓的。还有一个孩子,在这个环节根本就没有被卷入。这个当然不一定是这节课要做的事情,但是这是三年级语文课该做的事情。
为什么说应该成为结果?
丰富故事之后干什么?似乎这里抓出来的动词在后面派上的用场并不大。后面的环节想象写话,老师把重心落在“美好的情景”上,死扣美好情景,孩子想象出现了困难。钥匙在哪里?就在这个动词上。这个环节还是要来抓动词,平常我们站起来、跑起来、坐下、躺下都有些什么感受呢?都有些什么美好的时刻呢?然后再回去想这个画面,孩子来得就快一些了。
没想通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最后一个升华拓展部分。
对于这是一段( )的历程。老师太期望于学生走到自己的感受上来。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教师应该想的是如何去归顺这些感受,而不是统一这些感受。比如今天孩子们讲到的“有趣、神奇、如愿以偿、快乐”,这是很宝贵的,那么其他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可不可以让他们用一个词语写在书上?而不是单纯地听别人说就算了?
三、教师课堂一些重要的习惯养成
1. 板书的美观。
也许是因为时间匆忙,老师没来得及好好布局,甚至写歪了。但是,排版能力一定是在平时训练的,你落下的每一笔都在昭示着你这个人。
2.课堂教师情绪的变化始终应该是为着带动学生情绪服务的。当学生的表现来不起的时候,教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赶紧把梯子搭好,帮助他这一步。
课堂的评价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带情绪的方式。鼓励性的评价一定是落在实处的,发现的是实实在在的闪光点,评价的指向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方向。评价要真诚,不为了评价而评价。今天在检查预习的部分就出现了为了评价而评价。学生读“缩成一团”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听得真切,也在评价,而且还忙中出错,评价的是另外的内容。
四、教学内容的改造
看得出来,教师重新挖掘了教材,突破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把略读的课文的要求稍微往上提了一点。这样的提是不是合适?
《那一定会很好》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但是和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点区别。这个童话更能体现出交流平台的第一个“童话世界里的动物植物就是像人一样,会说话,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关于教材的阅读提示,教师认为学生完成起来是没有问题。通过今天的课堂来看,也确实是。那这节课,还要做点什么呢?可以有很多方面,人文的(暗示人的一生,暗示人要有期待……)、工具的(编写童话的结构、童话的想象……)最终老师确立了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且努力去落地。这到底能不能如此,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