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没落前最后的疯狂,痛扁英法联军,伤亡战损比竟高达1:14

鸦片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耻辱,羸弱的晚清王朝面对强大的西方列强,似乎毫无还手之力,于是被迫割地、赔款、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拉开了中华大地被列强随意鱼肉的序幕。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然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有一场战斗却令人振奋不已,清军出人意料的大败英法联军,战损比竟然高达1:1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857年,英法两国分别打着“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幌子,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5月20日,联军轻易攻占了大沽口炮台这个“津门之屏”,清军全线溃败,京津门户大开。

英法联军如遇无人之境,仅仅6天,就兵临天津城下。

迫于压力,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但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本喂不饱这些恶狼,仅仅一年之后,英法两国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了战争,于是便爆发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一年前第一次攻打大沽口,英法联军只付出了10人阵亡的代价,打得清军溃不成军,2个多小时就解决了战斗,占领了大沽口炮台,所以这一次他们信心爆棚,出动了11艘舰艇,利用火炮掩护1160余名陆战队员冲锋作战,想一鼓作气拿下大沽口炮台,然后再次长驱直入。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双方从下午3点一直鏖战到第二天午夜,英法联军不仅没有攻下炮台,还伤亡了463人,其中阵亡93人,11艘舰艇4艘被击沉,2艘被俘,剩下的5艘全部受到重创,联军水路两线都被清军打得溃不成军。

而清军这边的伤亡仅仅只有32人,战损交换比竟然超过了1:14。这像极了之前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只是这次被痛扁的是英法联军。

那为什么仅仅时隔一年,当时称霸世界的英法列强,会远远不敌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清军呢?这次大胜之后,到底又发生了什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全面溃败?

第二次大沽口大获全胜,其实原因很简单:清廷的重视和英法的轻敌。

其实早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惨败后,咸丰皇帝就痛下决心,要整顿大沽口的军事防务,如果这个京津门户重地还是不堪一击,悲剧将会再次重演。

只是有个问题,这满朝文武选择谁来负责大沽口呢?

咸丰皇帝考虑了很久,最后把目光瞄向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为什么会选僧格林沁呢?原因有二。

其一,僧格林沁出身好。

他出生于蒙古科尔沁旗,根正苗红(从古至今,身担要职,貌似都要先看出身……)。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琦善、奕山、奕经等人,令朝廷大失所望,纵观大清宗室子弟,也只有僧格林沁算得上是比较出色的。

其二,僧格林沁确实有能力。

他曾经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大败林凤祥、李开芳等,屡立战功,凭借军功还被晋封博多勒葛台亲王,赐号湍多巴图鲁,一时威震天下。

于是僧格林沁立刻走马上任,成为钦差大臣,全面负责大沽口的军事防务。

这僧王可不是个花架子,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当他巡视完大沽口炮台的防务之后,不禁冷汗直冒。

作为一名老司机,在他眼里大沽口和不设防简直没啥区别,兵疲将弱,防御不修,如果列强再次来袭,拿什么来抵挡?

于是僧王立刻着手开始进行整顿。

他重新设计了炮台部署,在地势较高的东西两侧新修了13座炮台,加装了2门12000斤和4门10000斤的重炮,全面修缮加固南北两岸的炮台,配置了2门12000斤、6门10000斤以及2门500斤的重炮。

这样的火炮配置,可以形成密集的火力交叉网,比原来的防御不知要强多少倍。

火炮的问题解决了,再就是整顿兵将。

僧王请旨增兵,守军人数从原来的1600人增加到了3000人,同时还从关外抽调了5000八旗骑兵,作为防务机动力量,专门应对已经登陆的敌人。

此外,在加紧严格练兵的同时,僧王还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要求大沽口炮台全体官兵限期内要达到训练标准,提督一级的军官要在每年2月至10月,必须住在大沽驻守,如果遇到战事,还要身先士卒,亲自到前线指挥,其他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等将领也必须要随营操防。

其实清军不敌英法联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咸丰皇帝为了不给联军进攻的借口,下令不许先开枪炮,以顾全大局。

这道禁令死死地绑住了清军的手脚。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惨败,各炮台不敢主动开火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要知道,战机稍纵即逝,尤其是处在防守一方,本来就占据了地利优势,如果非得等到敌人开火了再还击,那早就失去了先手优势,对装备和士兵素质远远不如联军的清军来说,更是如此。

到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就不同了。

当时,僧王也是先礼后兵,看到英法联军后,特地派人去和他们交涉,要求他们按照要求在北塘登陆,但是联军根本就不鸟他们,还直接把舰艇开进了内河,并肆无忌惮的开始拆除清军设在河里的障碍物。

如果等联军把河道清理完毕,靠近炮台开始轰击再还手,那不仅会失了先机,搞不好还会重演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惨败。

还好僧王非常的果决,直接下令开炮,优先集火联军旗舰。大沽口炮台经过改造之后,火力还是非常强劲的,没一会联军旗舰就被击沉,舰队司令官贺布也身受重伤。

在清军密集的交叉火力轰击之下,失去了指挥官的英法联军舰队,队形很快就被打乱了,败相已露。

但即便是群龙无首,联军仍然不死心,还企图顶着炮火派陆战队强行登陆,靠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拿下炮台,扭转败局。

这时,僧王之前下达的将官亲自上战场指挥战斗的军令,就体现出了非凡的效果。

僧王亲自督战,率领2000骑兵冒着枪林弹雨来回驰骋,所有的军官都不敢懈怠,更不敢逃跑,只有全力应战。

军官身先士卒,士兵也就愿意效死力了。

之前,只要联军一冲锋,清军大多就会失去勇气,将官一逃,整个军队就立刻溃散了。但是这次不一样了,有僧王亲临前线督阵,直隶提督史荣春、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先后奋战殉国。

即便这样,全体清军官兵也没有一人退却,英勇抗敌,打得联军心惊胆寒。

第二次大沽口之所以清军完胜,一方面是因为朝廷重视,僧王提前部署和临场指挥非常得当,清军表现出的战斗力和战斗素质,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法联军太骄傲轻敌了。

英法联军原本拥有不少火力强大的巡洋舰,但是大沽口炮台所在的白河口水位较浅,大中型战舰无法进来,联军也实在是信心爆棚,竟然只派出11艘潜水军舰岛内河来进攻,而且这些所谓的军舰都是为克里米亚战争而设计小型浅水炮舰。

其中9艘都是木质结构的小型浅水炮舰,完全没有防护,排水量也只有200到300吨,最大的“猎人号”排水量也只有1042吨,这些小炮舰原本是用来提供近岸火力支援的,根本就不能拿来和炮台对轰。

联军舰队司令官贺布少将也是脑子有点发昏,他没有选择较大的“猎人号”或者“鸬鹚号”作为旗舰,而是在长32.3米,宽6.7米,排水量只有284吨的“啄木鸟”号上升起了自己的司令旗。

6月25日凌晨,贺布乘坐着“啄木鸟”号,一马当先,率领着10艘炮舰闯入了白河口,十分嚣张。

或许贺布是想接着夜色的掩护搞突然袭击,但大沽口炮台的清军早就已经严阵以待,沿路的河道里也早就布下了许多铁链、木桩等障碍物。

贺布的舰队无法通行,他也不担心,居然明目张胆地就开始原地清理障碍物,这下他们就完全暴露在清军的火力之下了。

只是僧王并没有立刻下令开炮,而是派人去跟贺布沟通,让他们听从安排从北塘登陆,然而联军根本就不理会,继续拆卸河道的障碍物。整整一上午,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就算有两艘炮舰搁浅了都不在乎,似乎只要一拆完,清军就会任由他们鱼肉一般。

如果等联军拆完障碍物,拉近与炮台的距离,那清军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此时再不先声夺人,待会儿就要被动挨打了!

于是僧王果断下令开炮,旗舰“啄木鸟”号首当其冲。

当时,“啄木鸟”号冲在最前面,还悬挂着英国皇家海军中国特遣队总司令的蓝色方形旗,实在是太扎眼了,不打它打谁?

只一发炮弹,“啄木鸟号”舰长威廉中尉就当场被炸成了两段,随后,贺布的参谋麦肯纳上校也被炸死了,贺布自己也受伤了,“啄木鸟号”开始下沉。

贺布被手下转移到“负鼠号”后,又遭到清军集火,贺布被倒塌的桅杆当场生生砸断3根肋骨,直接昏死过去了。

激战一直持续了一昼夜,最终,联军除了2艘搁浅的炮舰被俘之外,有4艘被当场击沉,5艘受到重创,阵亡93人,368人受伤。而清军这边仅仅只有32人伤亡,战损比竟然高达1:14!

其实从这一战来看,西方列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清廷高度重视,清军战术运用得当,上下齐心,敢打敢拼,还是有一搏之力的。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固然振奋人心,但仅仅一年后,大沽口炮台再次被英法联军轻易攻克,而这次的伤亡比又掉了个个儿,清军以阵亡700余人的代价,都没有守住大沽口炮台,而联军仅仅战死32人!

这次惨败的原因,跟之前也差不多。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忽视了大沽口炮台的防御,而英法联军则吸取教训,足足出动了200多艘舰艇和17000多名士兵,在北塘登录后直接切断了大沽口炮台的后路。

其实早就有人提醒过僧格林沁,要防止敌人从北塘抄袭后路,但是僧格林沁却骄傲地认为,北塘虽然没有设专门的防御军队,但是马队各营距此并不远,就算敌军有3万人,以现在这种马步军逐层布置的防线,也足可以抵御了。

这明显就是太过高估自己,对北塘的防御完全不上心啊!所以后来一败再败,输掉了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

僧格林沁当时已经算是清廷最好的将领了,虽然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取得了难得的对西方列强的大胜,但他仍不免轻敌。

当然,对当时的清廷来说,用来抵御外敌的军队都不是主力军,清廷真正的主力都在忙于围剿太平天国,在清王朝统治者看来,西方列强只不过要钱,不会伤及国家根本,而太平天国则是要命,一个不小心就会把江山给丢了。

这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面对列强联军,清军不堪一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