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一篇课文的生态:小兴安岭的那只小鹿
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宅家学习,结合写作的学习,设计了两堂关于写作学习的基础技能课《你好,修辞先生》。目前,微课一共设计了2集,对修辞的基本概念和写法作了解释。
关于修辞,我是这么认为的,它应该是写作的必备技能,但不是必须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写作是思维的表达,为了说清楚,孩子们已经经历了想清楚的思维过程,在说清楚的前提下,孩子为了说得更具体,更明白,往往运用上修辞来描述,作用就是说得更清楚了,因此,它是必备的技能。
但是,没有修辞也是能够说清楚的,有很多作家并没有利用修辞的技法来表达所见所感,照样能把所见所感说清楚,这是很高级的写作技能。就比如说书法,先楷体,后行书草书,能写行书草书的一定能写楷体,但才学会写楷体的肯定没有马上写好行书草书的能力。
所以,修辞是必须学习的技能,但是不一定必须要用(不一定要用和会不会用是两码事)。而今天的目标对象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些基础,所以,修辞又是必须了。
用好教材,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转换,离不开文本中的写作解读。文本解读应该具有多元性,有语言层面的,也有思维层面的,有人文层面的。读写转换比较关注三个层面的联系,以更多实现孩子学习写作的思维经历,从而养成学习写作的意志品质。这些语言层面的内容如何成为影响孩子的具体实践,又如何促进孩子学习课文的同时形成能力的发展,是读写转换的关键。
基于修辞的学习,可以实践的有效读写转换具有一定的层次。以往,考察孩子修辞技能,一般是用拟人、比喻的方式来写一写。后来,改成换一种说法,或者把句子写具体。而教材中对具体的比喻、拟人又有不同形式的表达,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到:
“小鹿在溪边散步,他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如果从修辞的角度考虑,拟人的写法有利于写活这些精灵般的小动物。而现实中孩子的写作障碍却是无论见到什么动物,或者植物,都是描写外观,在做什么,写作离不开动物、植物的本性,是因为思维的狭隘。如果让孩子写比喻、拟人,孩子是能够写出来的,而从小鹿的这个写法,是很多孩子缺失的。甚至在考察修辞的时候,并没有设计一定的语境去让孩子创造性运用修辞。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那么,在什么时候,孩子们才能“献”出巧妙的想象,精巧的构思,耐读的语言呢?还有,松鼠到枝头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孩子们有没有写着写着,手中的笔就绘就了精美的画面呢?
只有心中有墨,才能吐出文思。孩子的表达思维不是天生的,需要每一课,每一本的阅读中不断积累。教师(家长)是重要的引导者。事实上观察,老师们还是停留在小兴安岭的美丽中,而没有解读为什么美丽。它的美是因为那些春夏秋冬天的景色和物产吗?显然,从语文的角度看,并不是的。
小兴安岭的美,靠的是是那些巧妙的语言。
回到拟人修辞的学习。孩子一般会用“跳舞、说话”的方式来拟人,拟得生搬硬套,没有感情。对不对呢?只能给对。孩子学习语文,关注的角度受到解读文本的语文教师影响。无论是拟人和比喻,都是从基础到高阶的过程,老师关注了课文中不同层级的修辞方法,孩子理解并使用,那么读写转换的障碍就不存在。语文老师不关注语言现象,是教学写了什么,那读写转换的思维就较为严重,作文写不好的原因就在于此。从拟人的层级看,可以动作拟人、言语拟人,还有心理拟人,神态拟人,带孩子们看到表达的美丽,才能打开写作的宝库。
关注课文的语言现象,孩子具备语言思维,表达的障碍就难有生存之地。
点亮课文的语言生态,孩子们的读写转换之路,才不会那么黑漆漆。
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景色诱人,每一篇课文,都是一座大宝库。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