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编教材看见三年级想象能力的两个关键

教学启示备忘录

想象力匮乏就像一盏没有光亮的路灯,无力地望着黑暗在周遭婆娑,而这种点亮的能源是径流于孩子血液与内心的真善美。因此,统编教材单元六的语文要素说“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发展想象力的唯一有效途径是阅读,阅读却又是个漫长的不可见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寻找的过程,所以,教材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又说“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在这个积累和寻找的过程中,如果能将想象训练的复杂性统整落实到“通电——点亮”的简单学习环节中,其产生的意义或许是能更有效地推进理解如何想象以及想象的落笔,就像单元八的语文要素所说“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许多的思考”。

其实,想象一定是一件复杂的思维过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看,花儿在悄悄绽放。听,蜜蜂在窃窃私语……它是自然界的奇妙,需要留心观察后的新发现”。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根是什么?”其中,智慧成为了镜子,让我们遨游自然中,寻找可爱的生灵。

而在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中,对付复杂的事情,往往简单的方式会更有效,因为学习者是简单的孩子。

比如,最近带家里的小孩去参加一些培训,看到了一些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有的是在技能达成的训练上作培训,比如学会什么;有的则要基于幼儿的理解前提进行技能的发展,比如规则意识。其实,家长能够直观看到的是孩子“学会了什么”,并为此而高兴,但是不能看见形成与幼儿思维过程中的理解,比如幼儿参与的规则、顺序、应对等等内容。当然,这里不是要非得说哪样好,哪样不好,而是用来说明一点:理解比做到要先重要(这里我不说更重要,因为没有什么可比性)。

又比如,樊伟明老师教我二胡。其实,我认为自己的音感是不足的,向来不善于唱歌,乐理常常考不出,回琴勉强通过甚至还要重考。但是练了一段时间的二胡后,樊老师居然说,我是有音乐天赋的。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一直都是长弓短弓,指法的练习,这段时间里,我努力练习,最害怕的就是去樊老师这里“考试”,每一次的胆战心惊中,樊老师总说进步了,却从来没有教过一首曲子。

我也很纳闷。于是,有一天,自己在家照着儿歌曲子拉了,居然也会。然后去问樊老师,怎么还不如那些小孩子,他们都能表演《两只老虎》了呢。他说,他心里有个梦想,要组个成人民乐队。我颇为意外,甚至还想过我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在元旦哪一天里和大家一起,帅气地用二胡演奏什么曲子,于是拼命练习。但是依旧是指法、弓法,不过多了《田园春色》、《小燕子》、《南泥湾》之类的简单曲子,但是枯燥的基本功有了些趣味。直到今天,因为有些事情荒废了许久,不过,偶尔拿起了,尚能成调。

这两个例子想要说的是,理解与技能的关系是以理解为前提的,所以要“先”重要。

比如写作,我为什么说要具备“漫野攀爬”的能力?是因为攀爬的关键能力在于牢牢地向上。前些日子看到一墙爬山虎,于是拿起相机拍了一张,照片虽不怎样,但是练习了构图、调色等技能的理解,顺便还想到在小语研修班里学习的日子。田老师教我们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通过这篇课文学习教学目标的叙述和语文课堂环节的预设,教了什么和学了什么其实都不记得了,但是在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撰写、课堂环节预设形成的理解,一直在以后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受益,因为研修的是基于对学的理解而设计教。

生活绝不是会一“首”曲子,而是会一“手”曲子。所以,这些复杂的事情都在简单化的学习中获得了能力的有效形成。由此思考,如何在简单的学习方式中看见能力的形成而不是单纯地关注知识的积累?比如不是单纯地教几首二胡曲子,比如不是学几个生活技能,比如不是依样画葫芦地上由集体设计好的语文课,还比如不是依照给定的支架写出一篇好习作。(这个事改天再谈,取题:“警惕支架思维背后的惰性隐患”)

1、理解为什么纯粹的修辞知识学习是无意义的

作文写得枯燥的问题依旧存在于小学生的作文中。三次解读两次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上下册)后才发现,枯燥是因为我们错教了一首好曲,而不是一手好曲。

第一次解读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仅仅是从自己理解的角度作梳理,这些导图是内容的梳理,不是理解的梳理,更不是文本学习的梳理。也有同行发来邮件交流思维导图的使用,改天专门分享下“思维导图使用经验”,今天不细说。第二次的解读,由于学校重视习作,所以作了单元习作教学的研究,其中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提供给孩子的“好词好句、开头结尾、结构支架”也仅仅是错教了一首好曲,而不是一手好曲。这些支架带来的仅仅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是依旧缺乏一手好曲的写作能力。

即使是需要一个看得见看得满意的结果,也要为能力的形成所考量。即使这些过程中有一些收获和可取之处,语文教师也不能停滞研究的步伐。所以,在第三次使用这两册教材后,有了新的想法。

修辞是洪荒之力,能够为孩子开天辟地。目前的评价手段基本是两种,一种评判这是什么修辞方式(选择题或者填写),另一种是用示例理解修辞方式,再用这种方式来写一写(写句子)。在这学年听到的课堂中,有判定“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是什么修辞方式的教学,也有“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有的……,还有的……”是排比、举例子修辞的判定理解后运用。这样的测评和课堂教学其实带给孩子的想象力是不足的。我们可以看到,P86,22课中的修辞,正是运用了这些修辞的方式,原本不熟悉的奇妙的世界变得真实而生动,即——用修辞说清楚。这才是修辞的洪荒之力,它向不熟悉天地之间珍藏事物的孩子作了清楚地说明。

因为大火球、镜子、蜡烛是三年级孩子能够理解的,用儿童(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事物作喻,更容易说清楚一个不熟悉的事物。同样,“雕饰、涂上颜色”也是儿童熟悉的事物,用这样的联想作解释,天空的珍藏就显得更加真实。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编排到统编教材中,读者先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材解读需要以孩子为原点,修辞也是一样的,它不能以技能为原点,需要情感和思维的引导参与。所以“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能够像作者一样,如同、仿佛、好像、就像呢?孩子能够写下如同正在开一场“鼓点的音乐会”,演奏起夏日的浪漫时,是不是比这是比喻、那是拟人更有意义呢?

植物有了生长的奇迹,水果有着诱人的颜色,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像蜜蜂一样嗡嗡,像小鸟一样啾啾,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比普通火车还要快,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一会儿一匹马、一会儿一条大狗、一会儿一头大狮子;用这样贴近生活事物的想象去描述,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呀!

可惜,孩子知道了这是比喻,那是举例子、排比,却不知道用这些生活化的例子去说明、去解释,正因为阅读中是概念判断,而不是方法的理解,所以作文也变得枯燥乏味,所以也缺少了儿童化的个性化的语言。再比如,孩子获得了表述色彩词语的支架,获得了怎么写的支架,获得了开头结尾的支架,而一篇好习作不再是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未来是否还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尤其是在文学表达上,突然因此而忧虑。(这里也必须反思一次自己近几年在思维导图支架的实践经历,分享反思:学生用导图学与教师用导图教的取舍)

这个根本问题,也是理解为什么纯粹的概念学习是无意义的开门锁。我认为亟需解决目前语文支架性过强、概念理解偏重的问题课堂,也思考并设计了改进统编教材理解性课堂建设的方式,以后再共享。(目前将三年级的教材进行了基于写作理解的解读,接下去就是目标撰写和课堂设计的分享。)非常期待大家能够批评指导!

2、思考为什么反复的叙述方式尚未呈现习作中

作文写不长的问题也始终萦绕在小学生写作问题中。目前我的诊断是,用好手中的统编教材能解决这些看似复杂的技能问题。

你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两个人一言一语,就这么绕来绕去,就绕出了一个能够引发思考,带来笑声的故事,它为什么而有趣?它有复杂的描写吗?这个故事怎么就那么长了呢?其实,作者就是简单的语言描写,在互相的对话中,把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给表达出来了,我们只要注意引导孩子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就能理解事情的经过和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发展的技巧。

再看,民间故事《漏》也是如此,重复中反复,故事就长了,它又离不开“刚好、恰巧”的构思能力,三年级孩子的写作中,具备这样的高阶表达能力,应该就不用担心作文写不长了吧。《方帽子店》呢?它所形成于一个“变”中,《枣核》的故事还能继续编写,先是救牲口,续写就可以来救人,怎么智斗呢?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在内容理解上,孩子所体验到的,不是内容背后的想象力,未来就难难能形成关键的想象力。语文总归要立足教学对象是儿童,依旧要立足复杂问题简单化,突破教材使用的原有界限。你再看《火烧云》,有多少像这又像那的变化,只不过还是作者用文字表述所见的美好,甚至是不曾见过的。至于火烧云,还因为没有理解为什么一会儿马,一会儿大狗,一会儿大狮子,它们就真的如此快速地变了么?无非是理解写作能力(写长)的示范。从小学读过《火烧云》后,那些文章里的云也从来没有再出现在我的眼前过,但是每每拿起单反,看见了色彩、形状后,就有了新的联想。

其实,作为第二学段的孩子,学会犹如爬山虎那样的关键攀爬的两个能力:1、用修辞表达理解、看法、情感,通过教材看见抓住的能力。2、用反复的方式写长,用有趣的方式写长,用读到的方式写长,通过教材看见向上的能力。

我想,看见和培养这两个关键能力,就是教材在写作理解上的示范功能。

剖析这两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关联到孩子们手中的课文是越来越长了,我们应从统编教材的课文中看见三年级关于想象能力的两个关键:一是要理解语言的方式;二是要理解篇章的方式。这两个关键方式和爬山虎漫野攀爬积极向上的生长意义其实极为相像,它们点缀了一方文化,绿满了原野。

这一学年的文本解读,我看到了课文和口语交际、习作所一起编织的倾向于“表达类”的读写转换意义,这样的理解需要通过指向表达的读写转换课堂设计进行阐述,接下去,希望读写转换策略与表达类理解学习所统一的课堂设计能够获得大家的批评指导。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