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 762 蒋泽汉--《岁月如歌(三)》

岁月如歌
(三)
游游东按
   此文是蒋泽汉同志为七六二厂建厂50周年而作。他和吕丽在马勺沟生活工作20年的点点滴滴,曾经陆续写过,那是一段三线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艰苦奋斗的缩影;前些时, 他又集中整理真切地奉献给大家分享。

回顾在马勺沟(762厂)的岁月(1966—1985)

三. 征战六八九五工程

(忆论证方案和图纸设计)

1967年下半年以后厂里各级党政机关瘫痪,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作为整机负责人的我自知责任在身,没有随波逐流浪费时间,仍坚持上班时间钻研技术业务。当时,用于500千瓦发射机的FU-104Z金属陶瓷四极管还是一个新的器件,它的性能及参数如何运用自己还很生疏,必须花时间认真学习研究不敢懈怠。经过努力终于掌握了那些技术参数的含义和特性曲线,并能运用参数和曲线计算电子管的工作状态,拟制电路图确定元件参数.这对我后来能够承担起6895工程等一些重大项目很有帮助.1968年5,6月份厂里接到四机部下达关于研制超大功率中波广播发射机的任务,这是中央指令的备战项目,后经毛主席于9月5日批复称之为< 六八九五工程 >。这个项目由两个大功率中波广播发射台和一个大功率短波广播发射台构成。短波广播发射台名谓六八九五(1)选址河北省平山县境内,发射机由北京761厂提供;两个中波广播发射台的发射机由我厂提供,一个台选址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称之为六八九五(2),另一个选址在吉林省蛟河县称之为六八九五(3)。任务明确后要求我厂立即组成技术人员赴京与761厂一起成立超大功率中短波广播发射机设计组进行联合设计,便于在部生产计划司统一协调各部属及地方厂(761,762,774,798.704,上海灯泡厂等整机厂和元件厂)共同解决大型真空金属陶瓷四极管,陶瓷真空电容器等一批关键元器件的技术指标及其产品系列问题.厂里及时成立了以副总工程师周仲义为领队的三结合技术队伍奔赴北京接受任务.当时参与的人员有:

技术人员方面: 蒋泽汉(高周)  孟书铭(低周)  电源(高鸿洸)  历复直(电控)  高祖鲁(元件)  雷子文(机箱结构)  陈增培(工艺)

参加三结合的技术工人:  卢於治  耿少余  史正齐  邵桭维  邵汝礼

我们一行人6月20日左右到京,761厂为我们安排了一大间集体宿舍,十几号人上下床挤住在一起,虽然热闹却难以静下心来熟悉资料,若是需要绘制图纸就更加困难.为此,761厂设计所在他们的办公室给我们提供了两张绘图桌,总祘有了最起码的工作条件.联合设计组共同工作了两个多月时间,各种技术研讨会协调会开了多次.确定了大型金属陶瓷发射四极管FU-106Z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制订了陶瓷真空电容的规格系列和技术指标;确定了整机的技术方案.在此期间我也完成了2000千瓦超大功率中波广播发射机高频系统电路图的设计和元器件参数的计算,同时初步考虑了低周 电源 电控相应的技术条件和设计任务书,为后续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这些人虽说有分工,但是相互间合作得非常好,陈增培同志虽说负责工艺,他对设计方面的问题也十分关心,特别对高末调谐线出了不少好主意。几位工人师傅也都参与了不少结构方面的研讨,如调谐线及遥控移动车,FU-106Z蒸发锅,FU-106Z管座等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卢于治师傅的想象力尤为丰富,使人印象深刻.

直得一提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761厂卓植堔 工程师的无私帮助,解决了我当时还不甚了解的技术问题,变压器设计方面得到李庆樑项小卿两位工程师的鼎力相助,至今不能忘怀.

北京两个多月的工作十分艰辛,回到马勺沟后厂里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展开紧张的设计。为了尽早完成6895工程的设计图纸,几乎动员了技术科所有员参加,人人加班加点,力求早日出图早日投产.当时的做法完全超越常规,图纸一出手立即就下车间生产,责任重风险大。有时不得不赶紧将出去的图纸抽时间再仔细校对,发现问题及时跟踪修改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对我来说责任和风险就更大,很多设计任务书都是我开出去的,任何一个参数的错误后果都十分严重,参数不正确设计出来的产品将是废品。非但不能使用而且要重新设计重新生产,将造成整机不能按时完成.所以,我不得不比其他同志花更多的时间反复审查那些设计任务书,直到找不出问题为止.由于全体技术人员工作认真细致,6895工程没有因为设计错误出现质量问题.1968年年底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并陆续投产,对于刚建成才一年多的新厂来说真是一个奇迹.

当年参加6895工程2000千万中波广播发射机设计的负责人是周仲义副总工程师,其他成员有:

高  周:   蒋泽汉  成荫恩  郑樟茂  周艳英  张彩凤  蒋  琪

趙银珍  郭孝如

低  周:   孟书铭  吕  丽  蔡   凯  王光蓉  史正齐  邵振维

电  源:   高鸿洸  梁森福  武得天

电  控:   历复直  彭春华  倪协明

结  构:   雷子文  李月英  王华章

元  件:   高祖鲁  王  洲  阎长海  张咏华  邵汝礼  王贯牛  吉荣先

工  艺:   陈増培  张兴礼  王智农  李厚治。。。等

当时参加这一项目的还有董  琪 蒋 琪 张献珍 王润英…..等.

四.难忘的1969年

转瞬间又迎来了1969年,六八九五工程两台20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在厂里边设计边生产干得如火如筡,根据施工进度我按时完成了高末级的结构设计.当时,很多元器件也都在试制过程中,而且供货地远在上海,北京,东北等地,为了确定一个结构尺寸不知要打多少电话,发多少封电报才能获得准确数据.常常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还得天南地北出差无数次方能解决.那年头别说卧铺,常常连个座位都没有,一站就是几十个小时,回来后顾不上休息及时把图纸赶出来.参加6895项目设计的其他同志虽比我出差少一些也都很辛苦.这一年真像大跃进一样,大家认真细致的工作,设计上没有出现大的差错,施工过程也比较顺利,整机装联的速度也挺快。周仲义同志是项目负责人,我协助他工作并负责高周系统.黄福昌总工程师调离后,老周升任总工程师,厂里就把整机负责人的重任交给我.当时我不是共产党员,如此重大项目自知难以担当,几次推脱未果只有硬着头皮接受下来全力以赴完成,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总祘顺利完成.

这一年施工第一线也是干得轰轰烈烈,解决了试制过程中许多难题.高末级网络调谐电感所用的调谐线是用两根直径为260mm的紫同管制作,长度近10米,不直度要求极高.工艺科的陈增培.张兴礼等同志下车间与老师付一起想办法,自制工装土法上马解决问题.记得当时现场有文章友,张宝仁等经验丰富的钳工师付,以及高级气焊工张绪扬,杨伟华等.他们将铜管固定在自制工装上,一边用几把气焊枪加热一边用千斤顶顶压调整,硬是将不直度调整到符合设计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后来,我们在调机和用户的使用时都运行得很好.此外,诸如FU-106Z的管座和蒸发锅等都有不少设计工艺施工难题均在较短的时间得到解决.真的人人争当诸葛亮,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年底之前厂内施工基本完成.

1969年9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对该工程批示一周年,国防科工委在9月中下旬北京召开会议,检查落实批示执行情况.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广播电视局,第四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相关企业代表,我和当时三车间的刘兴义师付代表厂里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地址在北京东四华侨饭店.四机部由生产计划司司长刘长云(曾经担任过761厂厂长)及其助手王志刚率领我们部属厂汇报检查工作,组织各单位相互交流.从会议汇报情况来看我厂的生产进度居于上游,我代表厂里表态整机生产力争1969年年底完成,部里领导对此十分满意,并在四机部的分组交流会上受到好评.这次会议开得十分热烈,也给各单位也带来极大压力。我厂也必需在年底前完成设备的生产配套发运工地.会议结束前 粟 裕同志代表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工委在大会上作重要指示,与会同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会议期间厂里派出曲(屈)春生李华堂两位同志去6895(3)专门联系装卸运输事宜,他俩特地来会上找我帮助与中央广播事业局联系开介绍信。我给他们安排了在京转车住宿办好介绍信并和我们一起在会议上用餐,那年头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会议伙食很好,一天交八两全国粮票馒头米饭随便吃,他们来的那天晚上正巧碰上聚餐改善生活,八菜一汤。好大一沙锅鱼头汤里面又是各种各样的配料,大家从未见过的美食吃得开心极了。晚上我们四人聊得很晚,两天以后他俩就去吉林蛟河6895(3)工地,每当我们见面聊起这段经历都是一段回味无穷的佳话。

会议以后,我厂的生产进度更是快马加鞭,年底前后设备开始陆续运往工地.厂里组成了包括设计,调机,板金,钳工,装联等二十多人的队伍于10月23日抵达吉林蛟河6895-3工地,开始迎接厂里一批又一批运来的设备,及时完成了安装.那年蛟河冬天的气温最低达到零下36度,极其寒冷.当地食品供应匮乏,每人每月3两油2斤大米5斤面粉,其余主食是粉碎后的玉米叉。副食品只有土豆和冻白菜,基本见不到荤菜.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即使花钱也无法买到东西,生活极其艰苦.

回忆当年先后去过蛟河六八九五(3)工地工作过的人员有:

队长: 周仲义  副队长:耿少余  党组织负责人:王广学

成员   周仲义  蒋泽汉  历复直   倪协明   史正齐   沈受福  庞其祥   宁崇蕴  石宝堆  杨万利  曲(屈)春生  李华堂  侯 忠   高殿祥   耿少余  王广学  周喜恩  张   凌   杨时云  刘春生  蔡复江  张爱如  江  左。。。等

六八九五(2)工地的一台发射机由我厂提供,安装调试主要由原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厂里只派了石宝堆同志一人作为全权代表驻守在现场参与整机调试和处理有关事宜,可以想象他一人单枪匹马要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是很不容易的,他也是坚守了好几年直到项目完工交机验收结束才回到马勺沟。

五。征战在六八九五(3)工地

机器安装完毕工人师傅分批回厂,设计科,调机组的同志留下继续调机,同时还留下了钳工杨时云师傅配合改机。整机调试工作从197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73年交付使用,三年里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坎坷。

我厂研制的超大功率中波广播发射机号称2000千瓦发射功率,它所用的关键元器件都是国内新研制的,一开始我们的整机就成了这些元器件的大型试验台,先要让它们反复试验反复改进合格后才能装备整机。我们的调试工作每走一步都会暴露出这些新器件的质量问题,我们也有对自身设备进行摸索和认识的过程,工作进度非常缓慢。发射机的心脏是北京774厂研制的FU-106型金属陶瓷发射四极管,它的四个电极由四个不同尺寸的金属同心圆柱体一层一层地套起来,电极之间间隙的最近距离只有2--3毫米,电极长度则有300-400毫米,电极间承受最低电压也有几千伏,最高的数万伏。因为它的生产工艺复杂,采用的原材料都是贵金属制造成本昂贵,每一个电子管的售价8万元,运输和安装我们都十分小心。6895(3)工地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山沟沟里,距离蛟河火车站27公里而且没有正规公路可通,最初几批电子管都是先用火车运到长春再用直升飞机转运到工地,为的是避免运输途中损坏电子管。尽管如此小心翼翼,由于工作时管内有上千度的高温,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电极变形,无法保持原有间距,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高压击穿损坏电子管,整机调试无法正常进行。为此,我们只能一次次地配合774厂做试验让他们改进工艺,尽快提供合格的产品。经过将近两年的时间,质量才慢慢稳定下来,整机的调试工作开始走上轨道。

大功率发射机的整机调试是一件极其危险性的工作,电压高电流大看不见不能碰。调机的时候为了要看清故障点,一些高电压部位的机箱需要打开观察,一旦失手触及高压就事关人命和设备的安全。和我们一起参加调试的刘春生同志正是因为不小心在观察设备故障时被高压电击倒,幸好主调蔡复江同志懂得急救,立即实施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把老刘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经过治疗和康复老刘得以痊愈。2013年10月我和倪协明去咸阳探访昔日的旧友时特地拜访了老刘,老战友八十多岁高龄身体依然健朗,精神状态很好,还是那么健谈,真让我们喜出望外。

工地非常艰苦而单调,70年代物资匮乏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吉林蛟河就更差了。我们只有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买些挂面,猪油,鱼罐头之类的东西大包大包的背回来,分给大家改善生活。冬天,休息日节假日我们去附近村子的农民家串串门,抽烟的同志买来当地特产《漂河烟》,和老农民一样把烟叶搓碎用纸卷起来抽得津津有味,都说这烟质量好,回铜川时师傅们还大捆大捆的背了回去。留守在工地的同志们则把积攒下来的夜餐补贴到离工地不远一个半山腰上的小村子《半拉窝鸡》买来几麻袋葵花子,围坐在火炕上烤瓜子吃瓜子聊大天。夏天,我们就去附近的松花湖看渔民捕鱼,每当看到渔民们挑选品质最好的鲜鱼取其两条里脊肉作生鱼片食材,抛弃掉大部分可食用的鱼肉时觉得真可惜。然而看到那些晒得黝黑的渔民一边喝着老烧酒(老白干)一边吃生鱼片时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情真让人羡慕。为了解馋有时我们偶尔也会买回来几条鱼放些盐煮着吃,味道的确很鲜美。用今天的眼光一点油都不放(当时是无油可放)这是非常健康的吃法。扇子沟离工地不远,那是一个居民较多的村落,星期天我们还会逛到那里,有时也能买到一些鸡蛋。不论任务多么繁重生活多么艰苦,大家都是乐乐呵呵兢兢业业地工作,从无怨言,出色完成各自任务顺利交机回到马勺沟。

当年一起参加调机的人员很多,调换过好几批,我能记得的有:周仲义 历复直 蒋泽汉 蔡复江 沈受福 庞其祥 倪协明 石宝堆宁崇蕴

张爱如 江  左 杨万利 杨时云 王广学 刘春生。。。等。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就需要!

▽三线文化遗产 |  Information 

2021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稿
(0)

相关推荐

  • 【火腿专题】中波和短波达到FM音质 | 设计10美元DRM收音机

    通过KiwiSDR频谱显示看到的DRM广播(左) 设计一款10美元的DRM收音机,让中波和短波广播节目的收听质量达到FM音质 很久以前,数字电视就通过电视和广播推出了.那么什么是大故事?最后是数字拼图 ...

  • 盛中波||拍戏历险记

    拍戏历险记 文/盛中波 没进电影厂之前,我一直以为拍电影是个游山玩水的娱乐性工作.进了电影厂之后,才知道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轻松.浪漫.它是一项既艰苦而又寂寞的工作,有时还要伴随着惊与险的时刻. 我就 ...

  • 【第89期】 762 蒋泽汉--《岁月如歌(一)》

    岁月如歌 (一) 编者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积极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带领大家学习党史知识,重现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感受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 ...

  • 【第92期】 762 蒋泽汉--《岁月如歌(四)》

    岁月如歌 (四) 游游东按:    此文是蒋泽汉同志为七六二厂建厂50周年而作.他和吕丽在马勺沟生活工作20年的点点滴滴,曾经陆续写过,那是一段三线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艰苦奋斗的缩影:前些时, 他又集中 ...

  • 【第93期】 762 蒋泽汉--《岁月如歌(五)》

    岁月如歌 (五) 游游东按:    此文是蒋泽汉同志为七六二厂建厂50周年而作.他和吕丽在马勺沟生活工作20年的点点滴滴,曾经陆续写过,那是一段三线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艰苦奋斗的缩影:前些时, 他又集中 ...

  • 【今日三线】762 蒋泽汉--《岁月如歌》

    编者按: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积极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带领大家学习党史知识,重现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感受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感悟中国共产党 ...

  • 乔泽哲潘静作品|中国少儿文学微刊第91期

    中国少儿文学微刊  第91期 雏笔生花写作实战班学员作品 乔泽哲 浙江省长兴县第四小学 605(写作3班) 期待 每个人都有期待,期待着好的生活,期待着快乐. 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期待,就像画卷中没有色 ...

  • 91期/“未来之路”诗选下 梁剑清读

    梁剑说:昨天制作了白鹿原诗社女诗人"未来之路"的两首诗作,感受到其诗作紧贴生活又潇洒飘逸.由于粗心再次出错.后在于作者道歉沟通时,才慢慢读懂了她诗作的内涵.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心底最深 ...

  • 【第9期】东泽《逍遥-短趋势》交易系统训练营,5月22日-28日,要在上海和你见面啦!

    学习交易,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答:是系统的学习+有效的训练! 最好是~ 在一个安静的空间.有人能现场为你口传亲授, 不用受现实的周边环境影响,学习时一会儿分心.一会儿间断: 能有师者与你一对一交流, ...

  • 总第15期《奉天诗刊:诗推荐》作者 :张凤来 汉俳三组

    汉俳 三组 河北 /张凤来 春 红梅傲雪原 皑皑白雪立中间 众人都夸赞 双燕穿绿帘 桃红柳绿景色艳 鸟儿繞空间 小草出地面 山川似盖绿地毡 禾苗展笑颜 春的情结 路人笑破天 几对白鹅戏水玩 逐浪起漪涟 ...

  • 守望者第91期︱语言是存在的家——蔡激浪新书《我们的语言,蜗牛的壳》分享会5.5

    语言在人之为人这件事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是了解人的一扇窗户.说到语言,总觉得乡亲们嗓门儿普遍比较大,说话声如洪钟,甚为豪放,且言语中有一种质朴的幽默感. 乡亲们从彼此的家门前经过,总会在院子门口驻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