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穴位奥秘的探索
中医经络穴位或是宇宙中更高级的奥秘
你相信人的身体上有经络和穴位吗?你相信“死穴”、“笑穴”等说法吗?你相信穴位能治疗疾病吗?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经络和穴位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穴位(学名腧(shù)穴)则是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具有反应生理功能、病理情况、治疗疾病等多重属性。
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 并且将继续证明, 沿十二经脉及各穴位施加物理刺激,能对相关脏腑和全身的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或调节作用。
古人将经络学说的机理概括为: “ 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生死。” 反映了它在人体的调节、平衡、控制、传输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
无数成功的临床实践肯定了经络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祝总骧教授用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测出了人体十四经脉影射在皮肤上的循行线,与宋朝王惟一的针灸经络铜人模型惊人一致。
但经络和穴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
目前,天文望远镜能观测到最远距离为138亿光年之远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马斯克就快要登上火星了,就差星际移民了;往微观了说,科学家已经研究到了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胶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远超我们的想象,复杂无比的光刻机,最新的机器学习法-人工智能,精细的人体解剖研究…
即便如此我们用最新的分析理论,最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也没能解开中医经络穴位本质的奥秘。
关于经络本质的研究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循经线的声学特性研究
人体体表的经脉循行线在声传播性质上具有特异性,表现为高振声和声信号的循经性。国内研究者应用经络输声技术,发现了低频声具有循经传导的特性。测出了大肠、小肠、胃、胆、膀胱经的体表路线,声的传导轨迹与古籍记载的体表经脉循行线路十分一致。
2.经络的电学特性研究
将矩形波电压通过两点电极加到人体皮肤表面,得到的电流波形是一些尖脉冲,循经线上的电流波形与非循经线上的波形有差别,表现为低电阻、高电容现象。国内研究者测定手三阴经皮部经脉线的生物物理学全息特征,结果表明,2O例受试者均能测出与手三阴经相符合的实验经脉线。国内研究者在443例人体及2具尸体经穴皮肤电阻抗振荡波动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体表皮肤电阻抗振荡波动现象的振荡频率较为固定,经穴与非经穴部位皮肤的振荡幅度有明显差异;现象在尸体上则不能被观察到。
3.经络的热学特性研究
人体是热辐射体,可以通过接收测量红外热辐射能来测量人体体皮肤温度的变化。国内研究者应用红外辐射示踪仪成功地显示了人体体表的红外辐射轨迹。测试结果显示了在没有外加刺激的自然条件下的人体体表的红外辐射轨迹。这些轨迹或长或短,但都与古籍所记载的十四经脉循行的路线基
本一致,有的可以通达经脉全程。
4.经络的光学特性研究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就同一人而言。穴位处的发光强度高于周围非穴处的发光强度。健康人体左右体表发光强度对称.而病人则可在左右体表测到多个不对称的发光信息点,并在针刺治疗后向对称明显转化。另外也有研究者也发现,正常人体背部腧穴发光点对称,而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和慢性胃炎病人则呈非对称分布。
5.经络的磁学特性研究
国内研究者运用生物磁测量方法,对中医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发现各经脉伴随有磁振动线出现,其循行线与经脉大致相同。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经络本质研究方面尽管进行了大量工作,但无突破性进展,人类迄今对经络的认识远落后于临床实践。
古典医籍中所描述的十四经脉的特殊循行路线和经络调节的许多规律, 尽管早已被中医临床反复证实, 但对现代生命科学来说, 仍然还是一个尚未被认识到的新领域。几千年不断发现的客观现象, 许多尚不能运用目前的生物学知识解释。
但经络学说毕竟是人类对人体科学知识的认识积累,不可能是完全独立于现代生命科学已认识的科学规律之外的另外一个独立的系统; 经络学说既包括许多现代生物学已经认识清楚的生理病理规律, 也蕴含有现代医学未认识的东西; 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超前性, 另一方面则带有明显的经验与技术色彩。经络学说虽然是一个古老的理论, 但经络研究所要解决的, 实际上都是当代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
关于穴位本质的研究
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愀然中止这项研究。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
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如今还不清楚。
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穴位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
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展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认识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如果没有阴极射线管的发明,科学家们也不可能探测到神经的动作电位,那么真正能证明经络的工具是什么? 诚然需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验证中医的某些观点,但必须指出的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中医思想体系有极大区别,现代研究者从小接受着“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而中医的观点和方法从形成、理解到运用并不是遵循着所谓“现代科学”的思想。
也许中医很朴素,甚至带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不能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去否定它,这无疑是“忘本”的,但又不能本着“维持现状”或是完全照搬经典的态度学习和继承中医,这样便会止步不前。要做的是拾起先人正确的、却被现代科学抛弃的思维方式解读现代科学不能理解的中医概念。经络实在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科学”不能证明经络,那“科学”一定都是正确的吗?
宇宙是多么深邃、复杂而又多元,生命更是充满了无穷的奥秘。
如何在西方科学的夹缝中找到现代中医学的生存之道,坚持古人传承的宝贵思想方法完成先人未尽的使命以解开经络的奥秘造福更多身受顽疾困扰的人?期待屏幕前的有缘人扛起新一代中医人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