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斗拱!不山西!

说说:

中国古代建筑凡大型者均施用斗拱,它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种伟大创意和独特创造。因着这些小木作的使用,加大了建筑物的跨度,拓展了建筑物的高度,增加了建筑物的柔性,增添了建筑物抗震动的力度。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吸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斗”是两层拱之间的斗形方木,属于铺垫物件;“拱”是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加施的一层层逐渐出挑十字交叉的弓形短木,是前后悬挑并且左右拉接的构件,也就是里外悬挑起杠杆作用的构件。

斗拱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柱头斗拱、补间斗拱、转角斗拱等。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为皇室所独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In ShanXi ……

唐朝来了……

▼ 1.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和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75年。(田建宁 摄)

▼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樊文珍 摄)

▼ 3.山西芮城广仁王庙 为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杨冯彦 摄)

▼ 4.长治平顺天台庵 是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王广湖 摄)

Now !

还想知道点啥

说说: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四龙四凤铜方案

▼ 第二阶段:

为唐代至元代。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如今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五台县南禅寺

(田建宁摄)

▼ 第三阶段:

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斗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座建筑物中是最鲜活、最活跃、最富有时代特征的构件。“斗”与“拱”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张扬一内收、一直接承重一间接支撑、一刚一柔,正是“阴阳互补学说”在建筑物中的实施和应用。

临汾襄汾丁村民居牌楼

(王国伟 摄)

Follow me!

三晋南北走着瞧

(本版块摄影 王国伟)

古 民 居、戏 台 的 斗 拱 

▼ 临汾襄汾丁村

▼ 长治贾掌镇西岭村

▼ 阳泉大阳泉村戏台

▼ 灵石夏门古堡

▼ 临县碛口李家山

▼ 交口县西庄村

斗 拱 在 牌 楼 上 

▼ 运城解州关帝庙石牌楼

▼ 运城解州关帝庙木牌楼

▼ 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

▼ 临汾襄汾丁村民居牌楼

▼ 临汾尧陵木牌楼

斗 拱 在 祠 堂、寺 观

▼ 阳高云林寺

▼ 浑源永安禅寺

▼ 大同华严寺

▼ 大同善化寺

▼ 灵丘觉山寺砖塔

▼ 长治法兴寺

▼ 太原晋祠

▼ 太原窦大夫祠穹顶

▼ 平遥双林寺

▼ 平遥慈相寺

▼ 晋城东岳庙

▼ 万荣秋风楼

▼ 运城解州关帝庙

我最后补充一句!

“斗拱”是用建筑语言表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大中华文化内涵之形象符号和楷模典范。山西古建更令人惊叹!!

(本文原标题:斗拱——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构建)

- 完 -

点击获取相关链接

佛光寺    丁  村


编辑 | 王国伟
山西画报新媒体

 【 近 期 关 注 】

【 十 二 影 话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