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隔离日记:怎么参与,都是对的
昨晚又失眠了。
在一个群里,大家在讨论各自参与这场疫情的方式。
有同学说,我们就应该时时关注那些无助的人,应该时时关注各种新闻报道,关注事态的发展,我们不只是呆在家里不添乱,我们更应该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跟着武汉人民、湖北人民,一起经受这场灵魂的洗礼。这种才是“参与”。
在这种情景下,那种关起门来,享受各自稳定生活和世界的人,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精进的人,好像有些冷漠。
前一位同学的说法,我听完之后也无比赞同,她帮我找到了“参与”的意义,在回来的第一周,我大概是一个符合这种深度参与的人,后来,我开始感觉坐立不安,内心烦躁,对孩子失去耐心,家里开始出现因为我而有些鸡飞狗跳的迹象,而这一切,我深深明白原因,我已经深入参与,无法自拔了。
然而即使我已经这么用力了,事情好像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来发展,数字该涨还是涨,有些人该混蛋还是照样混蛋,于是我开始怀疑我的参与有无意义,我定义的“意义”,变得很实际、具体,当我发现自己既没有能力筹集到医疗物资送去武汉,也没有能力去帮助那些无法就医的人群时,我深感自己的无用,我成天关注这个,谴责那个,究竟有什么用?
我的关注只给自己带来了恐惧、忧伤,外加一种遥远的别人听不见的呐喊和同情,还有自己家的乱糟糟,然后呢?
再后来,随着各种事件的反复,我逐渐发现,自己连判断事件和言论真假的能力都没有,这让我更加绝望。
最后,我开始缩回来,从升级认知开始。
在我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我总要知道我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我总要知道自己的标准是什么。
因此,我又回到了自己的日常,我开始看《一九八四》、看《论不服从》,看《论语》,看一切可以帮助我思考的东西,一切帮助我认识人群和世界的内容,我想训练我的眼睛和思考能力,我不想自己被盲目的情绪所引导。
而一旦我开始读书,我就一下子回到了日常,好像外面的声音越来越少了,我真的仿佛变成了关起门来扫自家雪的那个人。
我在这么慌乱、多难的时刻,居然又重新找到了内在稳定的力量,有那么一瞬间,我的内心开始有一种欣喜和希望。
看起来,我好像从最初的反应过激,到最后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有中间路线吗?
有可以保持持续的高度关注,同时又可以回到自己,吃饭读书喝茶,让这个大世界和自己的小世界合为一体的方式吗?
这个好难,我是个普通人,我总是控制不好理智和情感的比例,我要么很理智,要么很感性,我不知道一个人既感性又理性是个什么样子。
就好像我也不知道既保持参与又保持不参与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理性过头,理性适中,看起来都有些温情不够,感性太多,又容易被煽动。
后来,有同学说,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同时不要苛求你喜欢的人、崇拜的人、亲近的人跟你采取一样的态度和看法。
包容。
于是我想起一段话:《笔谱》》所载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对于笔墨纸砚的讲究:
“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管,狸毛为心,覆以秋毫。松烟为墨,末以麝香。
纸必须用紧薄白滑者乃书之。盖自重也。”
日常用品,尚且如此,我们的言行,更是要考虑“自重”。
一切都是自重的表现。
后来我又看到了这张照片,我开始同情这位艺术家,看到他头发已花白了吗?
一个长者对另外一个长者的敬意,当然比不过口罩重要了。
艺术在生命面前,无价值?
艺术在死亡面前,无价值?
我开始在想,也许钟院士可以选择不回应,或许会更好呢。
他也在做他认为重要的事呢?
不要再有鄙视链了,思想的鄙视链,行动的鄙视链,价值的鄙视链。
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不是末日,我们必会拥有将来,而对于将来而言,稳定也许是一种更持久的力量。
如果你更看重去弘扬自己的怜悯之心、更看重做一个积极的网络舆论监督者,更看重通过把自己投身于大集体的大灾难当中,接受这场灵魂的修炼,同时推动社会进步,那么你就热情地把时间都投入进去,只是,别忘了在磨炼心灵的同时,也别忘了滋养,它毕竟是血肉之心。
如果你同时也看重个人的生命质量,愿意在这个时刻,回身照料身边的家人,给孩子一个安乐窝,给自己一种临时的欢愉,那么你不妨更多一些安排个人的生活,仿佛你把一切关在了门外,只是,也别忘了时不时开开窗户,听一听外面的声音,毕竟,这个世界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不想辜负他人,或者只是不想辜负自己,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