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多样爱情

前一阵,我说给三年级的樱桃读简爱,有朋友不无担忧地说,这么小,合适看吗?娃她爸也说,合适吗?

我的反应是,为什么会觉得不合适呢?

爸爸说,那不是讲爱情的吗?

我说,是啊。

他说,这么小就看,合适吗?

原来是担心这个啊,我满怀信心地说,放心吧,可以看。

我的判断是这样的:

我认为,一个孩子,终归有她的心理特征,她会关心她这个年龄段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关于友情,关于好人与坏人.

爱情,也许是一种懵懂的感受,但,如果这终究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为什么不让她们一开始就学会如何欣赏、如何选择呢?

堵不如疏,我的想法一贯如此.


简爱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胜过红楼梦。

原本也没打算这么早给她看,我总觉得,好书也要配好的时机,才有最璀璨的光芒。

但,樱桃在读完《绿山墙的安妮》之后,她便不止一次告诉我说,她跟安妮很一样,全世界只有安妮最懂得她,安妮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幻想,我觉得樱桃大概想完全按照安妮的样子来发展她自己,她拒绝长大,因为安妮就没有长大,她一直保留着自己天真无邪的热情本性。

尽管我跟她说,很多人后来还写了安妮续集,有她上大学、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等等,她也是听不进去的.

尽管我跟她说,一个人也可以在经历很多事情之后,还依旧保持最初的积极乐观与热情善良,那个才是最宝贵的,她都听不进去,

绿山墙的安妮是不完整的,这只是人生很少的一段啊,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人生的全局来看待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那么这可能导致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乃至偏执。

于是,我想到了让她读简爱,阅读带来的问题,就让阅读来解决。

我让她看简爱,看完之后,我让她在书的首页写一句话,我并未打算让她写读后感,只是让她写上读完这本书的日期,签上名字,就好像图书馆借书还书盖章一样,但一旦动笔,总还是可以多写一句,于是,最后写了下面这样的一段。

我想,我成功了。

她在简爱这本书里,看到了多样的性格多样的人,她擅长人物分析,而且,跟我们小时候一样,喜欢分好人坏人,喜欢的人就很喜欢,讨厌的人就很讨厌,她不再强调安妮才是最懂她的人,因为她在简爱里,看到了更多。

简爱是一部完整的女孩到女人的成长史,它远远比绿山墙的安妮要完整的多,丰富得多。

于是,我们的女孩成长系列专题阅读就这样被打开了.


读书群里,朋友在问,看了小妇人、简爱和傲慢与偏见,大多都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模式,女孩如果抱着这样的爱情观在未来,恐太过理想,然后又看了张爱玲,又感觉到一种对于爱情的过于悲观.

我们究竟该抱何种爱情观生活?

或者,我们该告诉孩子我们相信哪一种爱情的模式?

先来分享一下我的相关阅读史,六年级的时候,从数学老师那里借来了一本红楼梦,忙着看剧情,就喜欢林黛玉,等到了后来,遇见的男生里,问了好多次,红楼梦里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他们都说喜欢薛,他们嫌林黛玉眼泪太多,还爱耍小性子,我心里总疑惑,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到她的才华,她的不落俗套,她的情深专一呢?难道这些都抵不过"善解人意""为人周全"吗?

于是,我知道,在爱情这个领域,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和标准,跟女人自身的标准,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你是更爱自己,还是更想拥抱爱情,这是个大问题.

你是要做让自己满意的人,还是要做让他喜欢的人?

高中时候,遇见两个我很喜欢的人,一个是三毛,当时好想像三毛一样生活,自由,最重要,还有一个荷西,结婚礼物送一副骆驼头骨,简直不要太酷了。

三毛是那样的真诚、率性、善良,不羁的灵魂,大概就是长这个样子。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得饱的钱。

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吗?

三毛很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撒哈拉的故事,变成了最美的爱情故事。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一个多么值得爱的女子

可是,我终究也没有成为三毛,我没有她那么勇敢,我也没有胆量去撒哈拉,于是我便只能羡慕.

我想的是,有一个人带我去撒哈拉,可是,三毛的故事不是这样的,是三毛带着荷西去了撒哈拉,她是创造者,不是等待者.

这两种角色,写成的故事不一样.

再然后,便读到了简爱,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同学,家里仿佛有很多书,我们轮流借,都在语文课堂上看完了。

相貌平平,个性倔强,成长环境不是那么好,这也符合我对自己的判断,但她却活了下来,倔强变成了独立,个性变成了深刻,然后,这个灰姑娘遇见了王子罗切斯特先生,她却没有慌张,惊恐,她还是那么倔强地经历着,有人说,那个疯女人其实是简爱的影子,是那个社会传统形态下对于女人的传统束缚,简爱逃离了有疯女人存在的世界,她遇见了圣约翰,一个用信仰来捆绑爱情的传教士。

故事到这里,开始俗套了,简爱从一贫如洗,到最后收获亲情,得到巨额遗产,灰姑娘变成了女王,而此时的罗切斯特现在,却失去了财富,毁掉了容颜。

她们之间总有形式上的不平等,却总在互相吸引,简爱最终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

在心灵层面,他们一直是平等的。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各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吗?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舍难分,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对话,就仿佛我们离开了尘世,手牵着手,穿过坟墓,一同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我们彼此平等,就如同我们的本质一样。"

我视简爱为人生向导,一个人只需抛开造物主在你身上设计时比较马虎粗糙的地方,而转向不依赖别人就可以自我追寻自我实现的部分,就能够得到一种也许不完美、却可以自足又深刻的人生。

小妇人是怎样的一本书,它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孔子提倡的"贫而乐"的故事,四姐妹的人设都是相对固定的,把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夫婿,不同的人生理想安放在她们每个人的身上,她们的父母也都带着宗教和神性的光芒,但,这本书并不精彩,它顶多是一个通俗小说,因为每个人物都浮于表面,真正的艺术不是这样的,它没有雕刻人物,但是,很多人会喜欢,因为,每个人几乎都得偿所愿,都很积极乐观,这很能安慰我们每一个人.

简爱和小妇人有相似之处,作品都像自传,因此,她们也许对我们的现实更有冲击力,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文学性上来说,她们不算杰作,当然,我依然还是认为简爱比小妇人要深刻得多。


张爱玲,我没有读完她的全部内容,只是一种感觉,我不太喜欢。我认为她的小说里,更多的不是爱情,是情与欲,拿绘画明暗来比喻的话,她刻画的暗面比较多,她给我的感觉,总像是一个躲在旧时弄堂里幽暗角落的孩子,带着一双淡漠狡鮚的眼睛,窥探着人群,她就像一部相机,每一张照片的底色都是暗的,只是因为没有阳光照进来罢了。

看张爱玲是会让人感觉沉重的,因为她自己就是沉重的,渴望安定,看到的却都是不安定的,渴望真心和永恒,看到的却多半是虚情假意,于是,作品里,那些她渴望和追求的真心与真情,都成了一霎那的闪光,一见钟情,却烟花一般,落下来却是一堆灰烬。

她自己的爱情也是一团糟的,很多人说,为什么她写书时那么刻薄透彻,仿佛把一切都看清看透了,为什么现实中还是几乎成了脑残?

我想,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张爱玲才是高峰,矛盾的不可解,纠结,这个是深刻的。

但,她并不能给我们任何现实意义,我们都不想活成她那样。

张爱玲很喜欢红楼梦,也许,我们该多读几遍红楼梦,再来读一读张爱玲。


最后小总结一下:

关于阅读,我想说,成长是需要引导,需要教育,需要模板的,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时,不妨借助已有的成熟的作品,让她们见识,但不是让她们见识爱情的模样,因为爱情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你遇见什么样的人,是你确定不了的,所以,我们给不了答案。

让她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要走的路,想走的路,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这个是目的。

要问我相信怎样的爱情模式?

我想,答案也都在我读过的书里,它是复杂难言的。

或者,也许,我一开始就不觉得爱情应该是人生的全部,而只是生命中的一种体验,不如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理解,:

这个世界上,可爱之人,可爱之事甚多,情的类型也是多样,亲情友情薄情深情,都是情,不如,我们抛开孤注一掷的单纯追求,变得博爱一些,洒脱一些,不苛求一些,天真一些,易满足一些、易投入一些,易忘怀一些。

愿你可爱又深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