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和心理账户
1 框架效应
假设某地有600人感染疾病,有2套治疗方案:
- 方案A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
- 方案B有1/3的几率挽救600人的生命,有2/3的几率无法挽救任何人。
你会做何选择?
经调查,有近70%的人选择了方案A,他们不愿用别人的生命去冒险,因而选择了能肯定拯救200人的方案。尽管两种方案从期望的角度来看是一样的。
但如果将方案的描述换个样子,你又会怎样选择呢?
- 方案C将有400人死亡。
- 方案D有1/3的几率无人死亡,有2/3的几率600人全部死亡。
此时有将近75%的人选择了方案D,在面对死亡时,他们宁可赌一赌,也不愿意接受400条生命的失去。
但你发现,方案A和C其实是描述的同一件事,方案B和D也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只不过用了不同的问题描述框架,最后得到的结果便不同了。
这就是一种问题的框架效应。
2 心理账户
假设你想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电影票是30元。当你走到电影院门口时,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30块钱。那你还会去花30元买电影票吗?
大部分人都会继续买票,他们并没有将不小心丢的钱和买电影票的钱联系起来,而是将它们分别划在了不同的单独“账户”中。
我们再来看这个情境下的另一个问题:
假设你还是想去看电影,你已经花了3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当你走到电影院门口时,你发现你把这张电影票弄丢了。那么你还愿意花30块钱再去买一张票吗?
此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愿意继续花钱买票了。
那么面对同样的损失结果(都损失了30元),为什么大家的行为却不一致呢?
这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心理账户。
在第一种情况下,损失的钱和买票的钱是分开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尽管电影票的价格也是30元,但更多的人把买第二张票所花的钱和第一张加在了一起,认为这是额外需要付出的成本。
以上的两种情况表明,我们的判断经常受到框架和心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方案来测试结果,最终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