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目录:

*****************************************

6922.祐国寺塔(铁塔)

北宋                              河南省开封市

7023.定县开元寺塔(料敌塔)

北宋                               河北省定县

7124.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辽                                 山西省应县

7225.六和塔

南宋                               浙江省杭州市

7326.广惠寺华塔

金                                 河北省正定县

7427.妙应寺白塔

元                                  北京市西城区

7528.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

明                                  北京市海淀区

7629.海宝塔

清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7 30.义慈惠石柱

北齐                                   河北省易县

7831.赵州陀罗尼经幢

北宋                                   河北省赵县

****************************************

22. 祐国寺塔(铁塔)

祐国寺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老城的东北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琉璃建筑。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塔身用褐色琉璃砖砌成,远望似铁铸,故俗称铁塔。八角十三层,高55.08米,塔内可攀登。塔身琉璃砖雕飞天、降龙、麒麟、菩萨、力士、狮子、宝相花等图纹装饰达五十余种,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开宝寺福胜院内,始建于公元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谓之福胜塔,后宋真宗赐名“灵感塔”。开宝寺塔由宋代著名建筑师喻浩主持修造。耗资惊人的政府工程,建成之后却发现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面对各方质疑,喻浩召开记者招待会,骄傲地宣称:开封地势平缓,四周没有山丘,西北风吹不上一百年,塔身就会扶正。但令人遗憾的是,木塔仅存世55年,便遭雷击烧毁。宋仁宗派人将塔基掩埋的佛舍利掘出,迎入宫中供奉。公元1049年,宋仁宗下令按照木塔样式重建今天人们所看到这座开宝寺塔。细心的游人在欣赏这座卓绝的建筑艺术时,惊奇地发现开宝寺塔是座斜塔,已向东南方向倾斜。据了解,当时的设计师考虑到喻浩先生的提醒,所以依旧特意把开宝寺砖塔设计成向西北斜倾,以抵抗长年累月西北风的吹袭。历经近千年,喻浩先生当年的预言果然成真。由此可见他与后来设计师用意精细,谋筹深远。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水灌开封,寺院夷尽,唯有铁塔安然无恙,独存于世。铁塔通高55米,八角十三层,是仿木构的楼阁式砖塔,内部用砖砌筑,塔身外部砌筑仿木结构的门窗、柱子、斗拱、额枋、塔檐、平座等形式,整个砖塔都是用28种不同标准型的砖制构件拼砌而成。塔身的外壁镶嵌有色泽晶莹的琉璃雕砖,有飞天、麒麟、游龙、雄狮、坐佛、立僧、伎乐、花草等五十多种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动物和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巧,是砖雕艺术中的精品。塔身飞檐翘角,造型秀丽挺拔。塔内的螺旋式磴道,将塔心柱和外壁紧密地联成一体,形成了坚强的抗震体系。九百多年来,铁塔历经无数次的地震、水患、兵火,至今仍自岿然不动,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杰作。顺磴道可攀缘到塔顶,凭栏远眺,古都开封的古城风貌尽收眼底。“铁塔行云”也是宋代以来形成的著名汴梁八景之一。

铁塔本是琉璃建造,当地百姓们习惯称开宝寺塔为“铁塔”,其实它全身没有一根铁。那它为什么叫铁塔呢?这其中有两个缘故。其一是,开宝寺塔重建时为了防火,将木料改成铁色琉璃砖。铁塔通身用28种不同形状的结构砖组合,在柱、枋、斗拱等咬合处都是用特别烧制的有榫、卯的子母砖紧紧的扣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浑为一体。不导电的琉璃瓷砖,避免了大雨雷击的可能性。由于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铁塔就具有了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从远处看就像是铁做的一般,故而称其为“铁塔”。其二是,1938年6月5日,侵华日军以为铁塔是一座瞭望塔,就对它发起炮火袭击,塔身中弹数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和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个2米大的深洞,而铁塔依然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1952年,毛泽东主席到开封视察,他听说了这件事后看着千疮百孔却依然耸立的塔说道,这座塔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我们中国人民打不垮打不倒,就叫它“铁塔”吧。渐渐的老百姓就沿用了这个说法。

何年建成何人所建?在中国古建筑中,鲜有留下建筑设计师尊姓大名的,喻浩可算是一个幸运的工匠。而铁塔耸立至今,但其设计者却消失在历史深处。铁塔何时落成,至今也是铁塔历史上的一大悬案。神宗熙宁四年的《北道刊误志》一书对京师(开封)名胜记载颇丰,而唯独缄口不言开宝寺塔。神宗熙宁五年十月,日本国僧侣成寻曾在开宝寺福胜院等处参拜,其记述当时的情景说,原藏在灵感木塔下的佛舍利,现“宿置”于“一间小殿”中。建塔的目的就是奉藏舍利,这说明新塔尚未建成。此外,据登临铁塔的专家考查,塔身的第三层砖上出现治平四年(英宗在位的最后一年)的年号,塔顶发现“熙宁”(神宗第一个年号)字样的琉璃砖。再参照日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的有关记载,这就说明,铁塔最后的落成时间,大概在神宗熙宁年间的后期,亦即1073年至1077年之间。铁塔从建造到竣工,前后总共经过近30年的时间。铁塔确切的落成时间,仍尚有待于硕学博闻之士释疑解难。

1961年3月4日,祐国寺塔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3. 定县开元寺塔(料敌塔)

开元寺塔挺拔秀丽,巍巍壮观,为八角形楼阁建筑,共八层,高达83.7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砖塔,素有“中华第一塔”的美誉。该塔建筑形式独具一格,塔身由内外层衔接而成,之间以回廊相连,形成塔内藏塔的奇特结构,内设穿越塔心的阶梯,绕回廊盘旋可至塔顶。外观塔身,底层阁楼作双重出檐,底檐砖砌,上层作砖雕仿木三跳斗拱,施彩绘,以上作叠涩出檐,形成塔身平台。九层以下四面开券门,其余四面为砖雕精美花纹的盲窗,最上两层八面开券门,以便眺望。

券门上有砖雕门额、门簪,券顶上饰有佛光,象征“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佛门盛景。塔内第一层回廊内保存着北宋时期精美的壁画,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塔内回廊两侧设有25个佛龛,回廊内外壁镶嵌34块历代碑刻与名人题咏。塔顶八脊八坡汇聚成砖雕莲花座,座上为铸铁莲纹覆钵、仰莲,再上即为铜制宝瓶,俗称“塔葫芦”。八角脊檐部各铸立式护法天神像一尊。

开元寺塔距今已千年的历史,历经十多次地震,清光绪十年(1884年),塔的东北角自上而下坍塌坠落,破坏了这一雄伟建筑的完整,1986年至今由国家投资近2000万元对该塔进行维修,2001年整体工程竣工,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游客置身其内,既可领略宋代建筑、绘画、佛教艺术特色,亦可登临塔顶,极目远眺,“东观碧海连天,西看嘉山虎踞。北视滱水龙盘,南眺银河茫茫”。俯看城池,纵览古中山之风采。

1961年3月4日,定县开元寺塔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4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释迦塔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1993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等十几个科研部门,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2013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吴良镛、谢辰生、葛修润、江欢成等31位相关领域的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原则同意《释迦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方案》。

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这八个力士本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乘如来古佛外出讲经说法之机,汇聚一处,私下凡尘。他们八个下了凡间,排山倒海。本来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子一样,所以有“星罗棋布”一说。

在应县的民间传说中,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中国传说中的木匠鼻祖鲁班。传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艺高。结果,鲁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层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爷承受不住,塔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推,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释迦塔。

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清华云讲坛】王南:《千年一塔看应县》完整版

********************************

25 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如今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层,塔内只有7层。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每二层为一级,由螺旋阶梯相连,壁上饰有“须弥座”。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其底层正门楹联曰:“一塔声江天,越水潮奔初月上;六和存佛地,吴山本落大桥横。”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群山,赏心悦目。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清乾隆皇帝游此,兴致大发,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艳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塔内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

1961年3月4日,六和塔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6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南大街路东。1933年4月,梁思成对该塔进行调查、拍照,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寺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但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是中国砖塔中造型最为特异,装饰最为富丽的塔。据文献记载,塔于唐,金大定及明清两代多次重修,过去学者多认为这种结构的塔在唐塔中未见,应为金代重修寺庙时所建。但从整个结构和遗存来看,除了塔顶为金元重修外,1~3层虽经后代修葺,但基本构件和造型做法应该是唐代贞观初年的遗构华塔高40.5米,为三层八角形楼阁式华塔。塔的第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在四角附建六角形单层小塔,构成亭榭式的套室;塔身正面及小塔正面均开有圆形拱门,檐下是砖制的斗拱。第二层平面为正八角形,四个正面都开辟有一门,门旁设有格子假窗;另四面设直棂和格子假窗;塔身斗拱承托着塔檐。第三层塔身开始缩小,只在正面辟一方门,其余三面为假门。第三层之上即是圆锥形塔身,其上通饰佛像及各种动物形象,排列密集,错落有致,富于变幻。再上为八角形檐顶和塔刹,塔刹已残破不堪。在明、清两代,广惠寺的香火极为兴盛,乾隆皇帝曾多次到寺拈香礼佛,临塔观景,并钦题额匾,曰“妙光演教”。今天只有华塔耸立,但寺院早已不存。

华塔为八角楼阁式花塔,塔身由两部分组成。主塔为四层,耸立正中,塔高约40.5米,底层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状小塔,将主塔一至二层环抱,高低错落,主次偎依。这个造型又有金刚宝座塔的意味,给人感觉整个塔造型富于变化。主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如今华塔伫立在正定古城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掩映在参差错落的民居中,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沧桑之至而又华美至极,宛若一首立体诗歌,诠释着亘古岁月的从容和精致,又抒写着历史文化街区今世。

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

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僳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

1961年3月4日,广惠寺华塔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7 妙应寺白塔

藏传佛教系古塔,全名灵通万寿宝塔,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该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辽塔旧址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是由当时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完工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旧名“大圣寿万安寺”。寺院殿堂栏楯一如内廷,佛像、窗壁皆饰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1443)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帝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 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塔所在地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时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大正觉寺。寺于20世纪初被毁。塔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而建。

这种高台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称为金刚宝座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如宝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宝座顶上的琉璃罩亭等),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座这类塔中,北京有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其中时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要属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建筑形式渊源于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但是,它和印度的金刚宝座塔相比较,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金刚宝座比较矮小,坐落在上面的五座塔中,中间的一座塔的塔身特别高大,而周围的四座塔的塔身却很矮小。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却在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造型基础上,并根据中国的传统建筑特点,进行了发展。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整体规模比印度的佛陀伽耶大塔的规模小,但塔的金刚宝座部分却加高了,宝座上的五座塔在高度上相差不大,只是中间的一座塔稍微高了一些,使五座塔的大小比例协调了,而且,这五座塔均采用了唐代密檐式石塔的造型风格,并在塔台的出入口处,建筑了一座可遮风避雨的罩亭,并使罩亭与五座塔自然的融为一体,不但没有破坏整座金刚宝座塔的建筑艺术风格,反而使它更具神韵,更加富有中国建筑的特色。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杰作,并成为北京奇特的古代建筑之一。

在这五座塔的下面,均建有须弥座,在须弥座的束腰中,均刻有高浮雕的狮子、象、孔雀和马的形象。每面中间用金刚宝杵隔成三部分,中间部分的中心位置立有三块福牌,在福牌两旁各立有一对狮子,它们均为卧式,并举起一支前臂,好像是在振臂高呼着皇帝万寿无疆。在两边的部分中各卧有一只大象,它们显得特别温顺,静静地卧在旁边。在须弥座的上枋和下枋上,刻有明代风格的莲花瓣。在中间塔南面须弥座的正中位置,刻有一双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开的莲花,周围供有佛教八宝和卷草图案。为什么在塔上雕刻佛足呢?据说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佛祖释迦牟尼在病逝前曾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给世间众生留下遗言。后来,他的弟子就在释迦牟尼站过的地方,雕刻成佛足的形状,并寓意为佛足到此,以示纪念。另一种解释是:释迦牟尼逝世后,在将要火化时,因弟子迦叶尚未赶到,火点不燃,后待迦叶赶到后,佛从棺中显出双足后,大火方才燃起,为记此事,便在塔上刻双足。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中塔刻两足迹,他迹陷大廓摹耳,此隆起,纹螺相抵蹲,是由趾著迹涌,步著莲生。”这双凸雕的佛足在北京寺院中仅此一处,其他地方的佛足均为凹刻。现在石刻博物馆内的碑林中,就有一通碑上有线雕的佛足迹,足迹下并有关于佛足的记载。

1961年3月4日,真觉寺金刚宝座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 海宝塔

海宝塔位于银川市北郊,距城垣1.5公里,寺借塔名,俗称北塔。海宝塔始建年代不详,据史载为赫连勃勃(大夏国王,公元407-427年)重修,故此塔又称赫宝塔。因其与银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又俗称北塔。海宝塔与市内承天寺塔遥查呼应,是宁夏八景之一,素有“古塔凌霄”之誉。海宝塔塔身坐落在宽敞的方形六基上,连同台基总共十一级,通高54米,塔身呈正方形,四面中间又各突出一脊梁,呈“亚”字形,为我国十六名塔之一。

寺院的中轴线上,自东向西建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韦陀殿,卧佛殿等殿宇。海宝塔耸立于大雄宝殿和韦陀殿之间。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殿内佛像栩栩如生,香烟袅袅,晨钟暮鼓,僧诵阵阵。高大的卧佛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的涅媻像,全身长达7.6米,形态端庄,令人起敬。后立迦叶、阿难等十大弟子像,五色彩绘,各具神态,表现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弟子们嘱托后事的情景。海宝塔是寺院的主要建筑,系楼阁式9层11级砖砌方形塔,总高53.9米,造型独特别致,每层四面置券门,券门的两侧设凹檐。塔刹是绿色琉璃桃形四角攒尖刹顶。因券门部分皆向外突出,外观塔身形似“亚”字。为我国众多古塔所罕见。塔室为方形空间,以木梁楼板相隔,缘木梯攀登154级可达顶层。游人眺缆山河,俯瞰四视,可见西边巍巍贺兰山,恰似奔腾的骏马;东方的古老黄河,犹如飞舞的巨龙;山河之间,银川平原一望无垠,沟渠如网,稻田连片,一派江南景色。

1961年3月4日,海宝塔 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 义慈惠石柱

义慈惠石柱,又称北齐石柱,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石塔古建筑。该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齐大宁二年(562年)年,是杜洛周、葛荣起义军遗骨埋葬之处。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带有强烈南北朝风格,是少数北朝时代的遗存至今难得的的艺术佳作。

据碑文记载,时值北魏孝昌年间,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成风,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兵造反。在河北,525面柔玄镇人杜洛周起兵造反。“颂文”记载的内容是北魏孝明皇帝亲征镇压起义军。当时定兴一带属于幽州、瀛州交界处,正是起义军和封建统治者武装交锋之地。事后人们收敛残骨,在当时的范阳县(今定兴)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为标志。到公元562年,起义战争后的三十多年,已经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齐统治者,为了对人民进行威胁与恫吓,由皇帝下旨,让其县在大齐太宁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为石柱,并加上了上面所说的“颂文”。

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础是一块大石,东西两边各唱米,南北两边略小。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莲座包括方台、枭线、覆莲三部分,为一宽约1.23米的方石,高55厘米。柱身高4.5米,用两短浅棕色的石灰石垒接而成。柱身为一不等边的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渐收小,每高一米,收约2.5厘米。柱的上部,约于通高的四分之一处,东南、西南两隅角为了镌刻题字而未削边棱,形成平面,“颂文”和题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

1961年3月4日,义慈惠石柱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 赵州陀罗尼经幢

赵州陀罗尼经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交叉口,原是开元寺遗物,寺已毁,唯存经幢。该经幢建于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由礼宝副史、知赵州王德成等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人建造。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而得名。幢高18米,分七级,造型雄伟俊秀,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

经幢建在一个高1.5米的方形石基上,石基束腰部分刻有“妇女掩门”图案;四角托塔刻金刚力士,形象健壮膘悍。墓基上是八角形束腰式须弥座,雕刻着佛教的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法器,以及伎乐、神佛、菩窿、蟋龙等。须弥座之上,为一自然山石,其上托着经幢的六层柱体,每层之间均有华盖相隔。

经幢主体呈八角形,一至三层刻陀罗尼经文,行笔遒劲,潇洒流利而又工整严谨,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余各层刻满了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狮象等动物、亭台、花卉图案等。幢顶以铜质火焰宝珠为塔刹。经幢整体轮廓庄严秀逸,形如宝塔,故民间俗称“石塔”。此经幢是我国古建筑造型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杰作,展现了宋代造型艺术的辉煌成就。

1961年3月4日,.赵州陀罗尼经幢 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中国古塔之最

    ​中国古建筑之最 (古塔部分) ●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建. ●现存最早的石塔是山东历城四门塔.隋大业七年(611年)建. ●现存最早的铁塔是广东广州光孝寺西 ...

  • 丰润天宫寺和天宫寺塔历史

    整理:王亭贯 1932年的天宫寺及天宫寺塔 1.盐监张日成建天宫寺 县志记载:辽清宁元年(1055年),有位盐监叫张日成,看见丰润城西不远二里的地方有一块土岗高高隆起,岗下有泉水,泉水弯弯曲曲地绕岗而 ...

  • “寺塔的海洋”之--- 宝华寺塔

    [紫霞飞来] --- 宝华寺塔 ---     明代的<清凉山志>中有一条简略的记载"杂华庵,塔尔沟,僧正参建",说明这是一座建于明代大约万历年间的寺院,到光绪年间易名 ...

  • 「大美中国古建筑名塔篇」第三十二座:北京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

    第三十二座,北京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简称"清净化域塔".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大衔,是清代的喇嘛塔古建. 该塔位于清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笃信佛教的顺治皇帝为西藏达赖 ...

  • 三晋古塔 --- 海宏寺塔 

    [海宏寺塔] 海宏寺塔,因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南的海宏寺得名,海宏寺及塔原为宋代创建,寺院早已毁没无存,只剩孤塔挺立,沿革失考,也称海宏塔.海虹塔或海洪塔(也有传说言:寺中有高僧住持名曰"海洪 ...

  • 北京海淀:慈寿寺塔

    慈寿寺塔和塔北侧鉴池       慈寿寺塔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原名永安万寿塔,又名永安万寿塔.八里庄塔.玲珑宝塔,仿天宁寺塔而建.         慈寿寺与塔同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 ...

  • 中国古塔届的“天花板”,难道你还不知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塔,是人们信仰的凝聚. 或为供奉,于寺庙内外修起一座高塔,外壁勾勒出千百位尊者,塔内也供奉着慈悲的佛陀:或为镇守,雄壮的塔矗立在湖畔海边,守卫一方水土的安宁--只是,渐渐的,人 ...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塔

    塔是一种在中国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7处) ************************************** 48 1.太室阙  东汉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2)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7处) ******************************************** 5811. 安济桥(大石桥) 隋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目录: ********************************************* 88 41. 善化寺 辽.金                              山西省大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6)

    本篇目录: *************************************** 97 50 .观星台 元                             河南省登封县 98 51.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7.北海及团城)

    106 59. 北海及团城明.清北京市西城区: 北海及团城是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在北京故宫西北,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北海的水泊原为永定河一段故道积水而成,它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8)

    本篇目录: ************************************* 107 60. 布达拉宫 明至民国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1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9)

    本篇目录: ******************************************* 117 70 .普陀宗乘之庙 清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0.拙政园)

    121- 74.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1.颐和园)

    122-75.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