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不早生我几年—《我的姐姐》

昨晚看电影《我的姐姐》时,我们三个既当妈也当姐的女人哭得稀里哗啦。
不得不说拍的和演的都太感人了。
这部电影不是那种让作为女主角的姐姐一味毫无怨言地付出,来赚取观众眼泪的苦情剧。
而是真实再现了一个讨厌爸爸妈妈重男轻女生二胎的个性强烈的老大的爱恨情仇。
故事从一场车祸中死了一对夫妻开始,围绕夫妻留下的两个孩子—大女儿安然和小儿子安子恒发生的故事展开。
女儿安然已经参加工作,是个一心想当医生却因为志愿被父母修改成了护士的年轻姑娘,儿子是个懵懂无知的幼儿园孩子。
安然从小时候就因为父母让她假装残疾人瘸子来蒙骗生二胎的指标的事情,而对父母耿耿于怀。
后来计生工作人员来访的时候,她故意穿着裙子让计生人员看到,从而揭穿了父母的谎言。
因计划落空,安然遭到恼羞成怒的爸爸一顿暴揍。
后来在她上高中的时候,此时应该是二胎放开了,父母终于给她生了个弟弟。
从此她几乎与家庭决裂,从不回家。
再后来就发生了电影开头的那场车祸,父母给她留下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弟弟后撒手人寰。
姐姐和弟弟都曾把自己当做独生子的激烈碰撞生活就此开始。
姐姐在外一直说自己是独生女,从来未承认过自己有个弟弟,包括对自己的男朋友。
姐姐曾想把弟弟甩给姑妈,曾在地铁站台想把弟弟走丢,曾给弟弟找过形形色色的领养人家。
弟弟曾施展小霸王的地位对姐姐指挥命令,曾驱赶姐姐,曾任意糟蹋掉姐姐勉强给做的早餐。
在一次次的矛盾纠结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与自我的碰撞中,弟弟慢慢变得越来越懂事,姐姐的心则逐渐被软化。
最后的结局是圆满的,姐姐终于接受了自己的弟弟。
对于这个结局,有的观众表示不能接受。
我觉得从人物发展的心理历程来看,这完全符合剧情,也符合现实。
(我在写这篇观后感之前没看过任何一篇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完全以自己的初观感受来写。)
我认为姐姐怨恨的不是自己的亲弟弟,而是父母为生这个儿子对她的伤害:
让她装残疾人,修改了她的高考志愿(说女孩子不能跑远了可以随时照顾弟弟)、随身带的家庭合影照里只有带着儿子的三人照。
可以说从姐姐小时候开始,便感觉到了父母尤其是爸爸的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这可以从剧中的另外一个姐姐—女主姑妈的言谈里很清晰地了解。
女主爸爸的原生家庭里就是有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
女儿和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家长强制女儿放弃大学只让儿子上,儿子生了孩子家长把准备在外创业的女儿呼唤回来给儿子看孩子。
姑妈,就是那个传统年代忍辱负重的姐姐。
所以她希望自己的侄女也如她一样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来,并为此放弃考研放弃去北京。
但是这个姐姐安然,她是出生在新时代曾经一度是独生女的家庭,与姑妈式的姐姐截然不同。
她有自我,她看不惯父母的重男轻女,她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反抗。
她像只刺猬一样,尽管内心柔软,但是浑身是刺。
她用刺来武装自己,一旦受到言语刺激便会毫不吝啬地反击,因此毫不受亲戚的待见。
我觉得剧中安然的姐姐形象,是时代的产物:
出生在政策规定父母只能生一胎的年代,有些重男轻女的父母迫切想生二胎没得逞,安然长大后二胎政策放开,父母便迅速生了二胎。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不当处理方式,给老大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为了早生二胎想出钻政策漏洞的方式,首先给老大成了心理伤害,在没有给老大做好足够思想工作及抚慰的情况下,又生了二胎弟弟。
就像我们常人的心理,老大老二年龄差距如此大,未来大概率的会给老大造成压力。
像电影中的故事那样,父母撒手人寰,把抚养弟弟的责任全都甩给了老大。
当然这种极端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我就是想说安然的过激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生老二没安抚好老大情绪的事例俯拾皆是。
我的一些读者就曾经跟我说过,因为二宝出生大宝成绩下滑甚至叛逆的事情,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大宝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能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
也或者是大宝接受不了父母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弟弟或者妹妹身上,心里难受控制不住自己,在学习生活上便会体现出来。
虽然生多少孩子是父母的事,但是生出来后如何相处却是整个家庭的事。
所以父母提前做好老大的工作,老二出生后尽量给予老大更多的安抚,是完全必要的。
《我的姐姐》结局算是完美的,血浓于水,姐姐终究接受了弟弟,但是中间的过程不仅曲折甚至有些残酷。
弟弟在剧中的一句台词:“妈妈为什么不早生我几年”,让人沉思。
沉思的不仅仅是姐弟俩年龄差距没有共同语言的遗憾,更是造成这种遗憾背后的大大小小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立意真的非常不错。
这部电影的演员选得非常好,张子枫在剧中打扮中性,天生带着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质,笑起来却又是非常温暖。
弟弟更是非常可爱,难得的是剧中的姐弟俩,长得非常相像。
我们三个既是妈妈又是姐姐的女人,既喜欢那个可爱的弟弟,同时也心疼那个受过伤害还要承担责任的姐姐。
这部电影,值得家长们认真观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