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后两句成千古佳句,背后故事却鲜有人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是一种美,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其明显。诗贵含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写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无一不是强调诗的含蓄之美。也正因为好的作品一般具有含蓄之美,其深层的内容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给人们的阅读理解增添了一定难度。

然而,好的作品在含蓄的同时,一般又具有双关的特点,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其妙无穷,其表面的内容也妙趣横生。

因此,在我们不能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情况下,暂时掌握它的表面内容也是很要必要的。尤其对于小学及学前阶段的孩子而言,学习阅读古诗,多是掌握它的表层含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以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总有一天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含义是这样的。现行小学课本中一首古诗,正符合这样的特点,其深刻含义不是孩子们所能理解的,当然老师也不会要求他们理解。这首诗就是脍炙人口的《赠花卿》。

《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表面内容非常简单,大意是说: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美妙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哪能听见几回?

很明显,这是一首赞美乐曲美妙动听的诗。此诗流传很广,尤其后两句,几乎人人皆知,而且被人们广泛使用。

当人们欣赏到一首美妙的乐曲时,常常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更有甚者,有的饭店将这两句诗篡改一个字,变成了“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挂在门口做招牌。倒是前两句,不知不觉被很多人遗忘了。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再多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就会发现,这首诗绝非仅仅是赞美乐曲美妙,它还有更深的含义。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诗人已经辞去左拾遗一职,到了成都。“花卿”,指成都尹崔光的部将花敬定。

“卿”,是对地位和年辈较低者的一种客气称呼。杜甫曾作《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说的就是他。

花敬定曾在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中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放纵士卒大掠东蜀。这次在他的私人宴会上,他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于是杜甫即兴写下此诗,诗中借描写宴乐之盛,乐曲之美,委婉地讽刺了他恃功骄恣、无法无度的僭越行为。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比如周朝,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各个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各个领域,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各种乐器使用权利的规定也是严苛的,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诸侯大夫如果享用便是越礼,而对于乐器乐师的数量同样也有着严格的限制。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这首诗了。作为早就确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杜甫,自然不能容忍花敬定这种僭越行为,但是,现实的残酷,生活的磨难,已经让杜甫越来越认清了自己的境况,他无力改变现实。

如果剑拔弩张、直接怒斥花敬定,结果就是自寻死路。所以,他只好用这种委婉的方式、一语双关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看,这是一首多么高明的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乐器。

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一句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诗人用同样的写法写出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美妙。

乐曲如此之美,诗人禁不住发出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而“天上有”又让人们读出了言外之意,皇帝才是真龙天子啊!

有人评价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恰到好处。

的确如此,看似一首洋溢着赞美之情的诗作,其实却是一首讽刺、批判之作。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创作技巧,是难以做到的。

同样,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读者也不能领悟到其内里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这首诗虽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但小学生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的原因。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当孩子看到夕阳美丽的景色,能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描述,而不只会一句“我去,太美了”,读故事不仅修养孩子的书香气质,也符应了现在教育的要求!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古诗词内容的增加,考试中的古诗词占甚至达到了50%以上,而教育目的的背后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

但是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孩子不愿意背古诗,而且年龄小的孩子即便是背下来了也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其实这是很多家长的误区,对于小孩子不是要求他背诵过多的古诗,而是要让孩子对古诗有认识、有了解。

通过孩子不断地阅读、积累故事,让孩子养成爱读书、背诗的习惯,不是为了把书机械地复印在脑子里,重要的是让孩子阅读,背不背古诗随孩子,不要孩子产生压力。等孩子长大后你会发现,从小读古诗的孩子自然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历史、能够学以致用。

全民读诗、学诗已经是时下的“文化新潮流”。很多情况下,诗歌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更值得去学习!

在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篇幅以火箭速度大幅提升。小学古诗文比重剧增了87%,初中的古诗文更是会占据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

此后,考试也更加灵活,对古诗的考察将更全面:诗词背景,诗人生平等等的延伸知识,单纯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对一首古诗还是只知其文而不知意,是要吃大亏的!

想要了解诗人生平?深入了解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情感?不妨来看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是央视爆款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同名之作。

《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它正是与现行中小学通用的《语文》课本接轨,教育部官方网站倾情推荐!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

《中国诗词大会》别出心裁地按诗词名目分类,不但诗词量丰富,还能让我们能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了解到这个诗词背后的趣闻,因此我家的孩子总是对此意犹未尽。

近1000首经典诗词,内容含量极其的丰富,不仅成年人可以看,小孩子也可以提前用它进行诗词启蒙。

它采用了古典诗词中常的经典作品和名言警句,详细进行注释解读。不再孤立地讲授单篇诗词,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视角来解读诗词!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同名读物,它让孩子不用再愁语文的诗词考试,家长也可以跟着提升提升内在修养。并且这本书的稿酬会捐 给中国公益事业。读书的同时还做了公益,非常有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