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经典《中庸》:读懂这9句话,你就基本上读懂这本书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来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儒家的“四书”之一《中庸》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只有短短4,5千字,但对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可谓影响深远。比如我们常说,我们中国人内敛、含蓄、克制、甚至还有些保守,这些民族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其实都可以从我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中得到解释。
01
我们常说中国人为人处世都有点“中庸之道”,就是做人做事讲究一种不偏不倚,居中居合,不走极端的处世智慧。这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其实和我们当下年轻人,或者说互联网文化中推崇的“追求极致”的价值观有点背道而驰。所以,很多人觉得“中庸之道”是一种委曲求全、和稀泥的态度,是一种平庸的表现,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你误解了,中华文化上下几千年,这些智慧为什么能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道理。
如果这是一种落后的智慧,那可能早就被历史所遗忘和淘汰。而正好相反,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是全世界保留最为完整,时间最为长久的文化,比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文化都要完整,所以,自然有它的道理,那它有什么优势呢?
02
“追求极致”固然好,但是它是短暂的,而“中庸之道”才是长久的智慧,古人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物极必反是万物的自然规律,所以“极致”的下一个阶段比如是走向反面,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个智慧其实从短时间来看,很难发现,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时间来看,“不走极端”才是一种长期的生存智慧。
而且我们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典故,也是古人用来警示我们的:比如“物极必反、柳暗花明、绝处逢生、乐极生悲、苦尽甘来、置之死地而后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都是在告诫我们“物极必反”的道理。当然,我们中国人也用这种智慧,来勉励我们自己,当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打击的时候,我们也保持坚韧,期待光明,不至于失去希望。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不好,事物发展都是循环变化的,而掌握“中庸之道”才是长久之计,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好了,讲了一些中国人“中庸之道”的思想,接下来,我们通过《中庸》这本书的9句话,来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看它都给了我们哪些人生智慧。
03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这本书的第一句,其实我们古代很多经典著作,其中第一句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比如《老子》这本书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说“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天地万物是从“无”开始的,然后“无”孕育了“有”,这句话直接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老子》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和理念。其他比如《大学》、《孙子兵法》等等这些古代经典,其实都延续了这样的方式,第一句话或者第一章其实就是一本书的核心。
这句话像我们传达了什么思想呢?意思说:人的自然秉性称之为“性”(本性),顺着本性行事称之为“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里提出了中庸的两个重要的字“中”“和”。喜怒哀乐是人的四种常见情绪,没有任何这些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稳定而平和的,而这就是“中”的状态。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我们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在打交道过程中,表现出来情绪,但却能够有所节制,掌控自如,被称作“和”。
和前面一句话合起来,我们其实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就是既顺应天命,坦诚面对,又对自己掌控自如。其中“中”和“和”这两个字很重要,凡事能做到:内心宁静,顺势而为,才是大智慧。
3、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被引用了,其实很好理解,就说说“中庸”的并不是最聪明的,当然也不是最愚笨的人,是一种智慧的人。过度聪明的人很难成功,过度聪明的人,往往会过度自信,这是人的一大人性的弱点。在真的书中都讲过这个道理。所以,聪明和智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4、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这句话非常关键,因为这里出现了“道”,但是如今的“道”和道家的“道”显然不是一个意思。这里的“道不远人”,意思是说,道是不会脱离人生的,一个人追求道时,如果脱离了人生来谈道,就没有什么意义,就不是儒家的“道”了,但道家思想的“道”完全是不以人为基础的中心的,万物皆有“道”,道家的“道”是脱离了“人”为中心来谈的。所以,这句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分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思想其实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人文主义思想;而道家思想则是以道为中心。
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这句话讲了“君子之道”的基本要求,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践踏实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道,就好像要走到远方,一定要从脚边出发,要登高处,就一定要由平地开始一样。我们都听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6、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这里说了天下有五条路径可以达到“道”的境界,或者说成为“圣人君子”,这五条到,其实就是儒家中非常重要的五种关系,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时还要有三种重要品德,它们分别是:明智、仁德、勇敢,简单说就是“知仁勇”。这五个关系和三种品德,在儒家的思想中很重要,尤其是“知仁勇”其实都是以“诚”为基础的。
7、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这三句话,其实都是《中庸》第二十章的内容。如果说《中庸》那一个字最重要,那么必定是这个“诚”字,诚代表真诚、诚恳、诚实、坦诚等等意思,在儒家思想中,诚是在善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优秀道德品质。所以,这里说诚是天运作的模式,让自己诚,是人的最正确选择。所谓诚,就是没有努力就能做成善事,没有思考就能领悟善理,从容自在就合乎正道,那就是圣人。所谓对自己真诚,就是选择善行并坚持下去。这里具体而深刻地阐述了“诚”的意义和价值。
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这里的第一个“明”字就是明善的意思。每个人从真诚到明善,这是人的本性的作用;从明善到真诚,这是教化的作用。也就是说,真诚到一定程度就会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就会真诚。这里重点说了,真诚和明善的关系。
孟子说,人有四端,也就是四种“善”的原动力,包括“恻隐、羞耻、辞让、是非”。王阳明说“致良知”,良知就是一个人的本性向善的部分,人的内心能分辨善恶美丑,能明辨是非,内心有一股自觉的力量可以让自己真诚,但这个过程需要教化。所谓“自明诚,谓之教”。
9、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这一章的内容是被广泛引用的,意思是,有诚心的人成就自我,而道路是自己找到的。诚心贯穿万物的始与终,没有诚心万物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君子看重诚心。有诚心的人并不是仅限于成就自己,而是以成就万物为己任。
04
“诚”这个字是《中庸》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字,“诚”字在这本书中共出现了25次之多。在《中庸》第二十章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意思是只有真诚才能明白天理或者说天道,真诚的人才能明白人道。真诚既是天道的运行法则,又是人道的运作法则,当然这里的真诚并不完全是一种品德,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对自己内心坦诚,对他人坦诚,对万事万物真诚,都是这个“诚”字。
儒家以“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指出“善”是人类的天性,而“诚”是世界的本体,“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五种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一个人既要博学好问,还要时刻反省;既要明辨是非,还要坚持实践;既要“学而时习之”,也要“知行合一”,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值得我们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