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十种“情绪化本能”,我们会下意识犯这些错误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本书:《事实》,副标题是“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推荐给全美大学生的毕业礼物,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作者的作者,讲了十种我们常见的思维错误或者偏见,作者称之为“情绪化本能”,它们分别是:
第一:一分为二
第二:负面思维
第三:直线思维
第四:恐惧本能
第五:规模错觉
第六:以偏概全
第七:命中注定
第八:单一视角
第九:归咎他人
第十:情急生乱
前面我们分享了:一分为二、负面思维、直线思维、恐惧本能、规模错觉。接下来,我们分享第六个:
以偏概全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方法,演绎法是从普遍真理推导出特殊个体的方法,比如那个经典的三段论演绎“人都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归纳法是从特殊个体推导出普遍真理的过程,比如“我们见过无数只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我们归纳得出结论,天鹅就是白色的”,其实自然科学大部分结论,都是基于归纳法得出的。
当然我们这里不讨论归纳法和演绎法是非优劣,我们要讨论的是归纳法中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分类,分类意识让我们把苹果和桃子区分开来;让我们把男人和女人区分开来;让我们把穷人和富人区分开来,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分类意识是我们的本能之一,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第一眼,我们就会自动地将他按照性别、相貌、品德等区分开来,这个人充满善意的,还是有点恶意等等。
前面文章我们讲了,对概念的细分能力,其实是一个人认知能力高低的表现,比如有的人只会把情绪粗略地划分为:开心或者不开心,而情绪细腻的人,可以用数十种不同程度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心情,这是“情绪粒度”。就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区分5种以上不同的蓝色,而我们普通人则只知道,它是蓝色。
但是在细分或者分组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出差错,我们会自动假设我们归到一类的事物是非常相似的。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老师把班上的学生划分为两类:内向的或者外向的。如果外向的学生中,有个别同学的智商很高,而内心学生中个别同学的智商偏低,那么老师就会潜意识认为,外向的所有学生都智商很高,而内心学生的所有学生的智商都偏低。这种思维本能就是“以偏概全”,我们其实很难意识到自己犯了这种错误,这有点类似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在公司中,如果一个员工在一个项目中表现突出,那么我们就倾向于认为他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会表现很好。
如果避免这种思维本能?
第一:在同一类别中寻找不同。特别是当一个类别非常巨大的时候,我们应该试图找到有效的办法来将其分得更小、更准确。
第二:在不同类别中寻找相同。如果你发现不同的类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那么要考虑,你的分类方法有可能是不正确的。
第三:在不同类别中寻找不同。不要假设在一个类别中适用的规则可以在其他类别中同样适用。比如收入水平第四级的人不要假设其他级别的人也适用同样的生活规则。再比如失去意识的士兵和沉睡中的婴儿是不同的。
第四:注意大多数。大多数仅仅意味着超过一半,我们应当具体区分,大多数究竟意味着51%还是99%。
第五:注意极端案例。活灵活现的图片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们有可能只代表着极端案例,而不是普遍现象。
第六:保持谦卑的心态,当你发现一些奇怪现象的时候,不要追求简单的因果关系,而要去探究这现象背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