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身心疲惫的“打工人”,为什么不学学《道德经》?
小
播
读
书
///
05/10 2021
面对知识焦虑,身心疲惫的“打工人”,为什么不学学《道德经》?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前些天遇到了一位高中同学,他面容有些憔悴,告诉我他很焦虑,生怕有些新闻或知识是他所不知道的,让别人小看了他;生怕哪一本书别人看了,他没有看:今天跟罗翔学点法律,明天跟巫师学点财经…….
他的手机里存着5个新闻软件;3个视频软件;2个知识付费软件和很多读书软件。一会刷刷新闻,一会看一下抖音;一会看热点吃瓜,一会听罗胖讲知识.......是一位标准的“热血好青年”。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无论在信息传播效率,还是信息流量,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我们被动地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娱乐,广告,科技,个人信息严重“超载”。
美国学者杰克·特劳特在《新定位》中说:“个人现在一天接收的信息,比江户时代的人一生所接受的信息都要多。”
人类大脑的生理设计还是停留在至少5000年之前,它仿佛还没来得及进入这样一个崭新时代。有些人显得前所未有的焦虑起来。
我曾经也陷入过焦虑,望着路边书摊的《狼道》《鬼谷子》《厚黑学》.......我都还没有读过。
当那位同学质问我:“是否看过《战狼2》《红与黑》《控方证人》.......”我也都羞涩地摇摇手。
直到有天,我翻着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让所有的焦虑烟消云散。那到底是那句话呢?
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理论上是比春秋时期的老子,每年所得信息量都要多,为什么他说的话可以帮到现代的我们呢?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北大哲学系任继愈教授在《老子的研究》中写道:“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老子注重理性思维。”
学是知识的增加,思是知识的减少。
所谓“玄览”“静观”的道家思想,可以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得到体现。思即是“观其妙”的过程。
把这个理论挪用到信息爆炸的时代来看:
光是学习海量的信息是不够的,利用逻辑思维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编排,删减,归类,因果排序的加工。是一种“为道日损”的过程。只有加工后的简单知识,才得以才生活中使用。
例如:
从微观上去讲: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思维导图”系统,即是“为道日损”的核心信息提取与多余信息删减系统。
从宏观上去讲:
与其给“日益”的“我要去学的内容”进行划界;不如给“日损”的“我不要学的内容”进行划界更好。与其被信息折磨的眼圈发黑,不如多思考一下过滤掉无效信息。
当我读了余华的《活着》,再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发现二者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虽然这两本书都是文学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如果时间紧迫,不必要全部都读的。
这是为什么呢?
“为道日损”的原理就在于:
信息爆炸只是一种表象,很多信息背后都重复着某种同样的本质。在哲学中称为同一律或因果律,思考的本质就是发现这种规律。只要发现这种本质,那么所有的信息都只是一种表象循环,并无法违背此本质。
这就像你并不需要把100以内的加减法得数都背下来,只需要记住几个基本简单的计算原则:凑十法,借十法等;那么,所有的得数结果都不违背此原则。
我们知道了,即便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信息背后重复着某种同样的本质。思考的意义就是发现这种本质。这种本质不只在《道德经》里得到阐述,在西方古代或近现代哲学中也有所体现:老子称之为道,亚里士多德称之为“Logos”,佛学称之为“万物空性”,黑格尔叫他绝对精神......虽然概念范畴上各有不同,但是理论大同小异。
曾经在新闻里看到一个老人说:“我会骑摩托车,会看电影,每天看的新闻非常多,比老子和孔子都牛多了,就不需要看《论语》《道德经》了。”
我突然想到孔子也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含义与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相似的。
孔子更提倡学生们需要结合“学与思”的方法,交互着进行认知。
这可能就是老子与孔子的互动吧!
事实上,老子与孔子在那样一个信息并不十分“爆炸”的年代,却拥有如此深邃的思考,实在不得不令晚生惊奇与敬佩。
最终以一句,小学时经常看到前半句,却很难看到后半句的劝学名言结尾。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