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上大学

侄女要去外地上大学,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我妈就难过了,说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言语间就要掉眼泪。隔代亲,是真的。侄女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感情深厚。而父母对我们是不会表达爱的,因为没有这个习惯也没有人教过他们。
         第三代,大约是出于补偿吧,会非常疼爱甚至宠溺。在侄女小的时候,我爸妈整天把侄女扛在肩上,而我很少有这样的记忆。我记得侄女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回家,爸爸躺着床上睡午觉,侄女带着妹妹用墨水在爸爸脸上涂鸦,待爸爸醒来发现,只是哈哈大笑。而我小时候哪里敢?对于孩子们的恶作剧,爸爸丝毫不会生气。简直像变了一个人。我记得我小时候对父母更多的是恐惧,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做错了什么会招来责骂甚至挨打,但就是这样我依然深爱他们。其实他们也深爱着我们,只是我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父母说“我是为你好”不自觉的控制着孩子,而孩子只懂得承受,逆来顺受就是对父母的爱。每一对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就像你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我们在育儿的时候也不可能同时用两种方法,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走在路口,总要选择一条路,而另一条路大约就是心头好了,选择的路不管好不好走,我们时常还是会想,如果当初走另一条路会怎样?这是人性的特点。所以做父母的总是患得患失,而当自己做了父母承担了育儿的责任,才能更好的体谅父母。所以说“养儿方知报娘恩”。
       孩子是上帝派来拯救父母的,有了孩子才会懂得爱和责任。育儿的道路就是自我救赎的道路,当我们继承或者逆着父母教育的方法,实际上我们都是在模仿。不得不提对我人生影响重大的美剧——《成长的烦恼》,我第一次知道父母跟孩子可以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平等、尊重、自省。当时才十三四的我就暗下决心,以后我有了孩子就这样养育。所以我很宠孩子,在她身上我仿佛又重活了一次童年,她安抚了我的内在小孩。我哥小时候非常叛逆,是个“挨打专业户”,所以他从来没有打过侄女,侄女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坐下来想想,我们的育儿方式就一定正确一定没有给孩子造成伤害?其实答案是绝对否定的。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部血泪史,没有伤害就没有成长。席慕蓉说,人生本来就是不断的受伤又不断的复原的过程。孩子并不是你的复印件,每个人都是原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孩子不是父母意愿的继承者实践者,他就是他自己。

人生有很多无奈,比如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都是恰到好处的。不用羡慕别人含着金钥匙出生,朴槿惠,父母双亡,又吃了多少苦?如果她不是总统的女儿就不会有这个劫难,但是正是这些劫难又造就了她今天的辉煌。李嘉诚的儿子曾经被绑架,大明星被骗破产的大有人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劫难与幸运。与父母与子女的缘分都是修来的,你的身上有你原生家庭的影子,我们老林家善良、热情、坚韧不拔。我的妈妈热情强势,但强势不就是坚强吗?我的爸爸耿直有责任感,所以我跟哥哥从小不偷不抢,我们家的孩子克制有礼貌,在街坊邻里都有很好的口碑,我们对生活依然有十分的热情。我们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沟通,这也是中国父母的通病,尤其是我们的父母那一辈,父母想当然的以为是为你好,他们的心确实是炽热的,但他们不懂真的为他好是他觉得好才行。不要怀疑父母的爱,他们只是不会表达。孩子,记住:你所遇到的事都是因你而起,你所遇到的人都是为你而来。不管他是给你伤害还是关爱,这一切都是你招来的。任何时候不要抱怨生活不公命运不公,一切都靠自己去创造。

今天是侄女去大学报到的日子,对于大学生活,我想她有期待也有忐忑,昨晚姐妹几个坐在一起闲聊,顺便给她灌点“鸡汤”。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长辈了,竟然也有人生经验提供参考。以前我妈会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好像她说的都是人生真理。我可不敢这么想,更不敢这么说。我只是以一个过来人曾经有过的困惑和体悟来分享,如果再来一次或许可以更好。但人生从不彩排。实际上桥也好盐也好,当孩子走出家门,她的世界就比你宽广了。她的人生自己体验,是长辈,是真爱,都会希望她走的更好更顺。出去上大学,突破了舒适区,就是成长。所谓的舒适区,并不一定是真的舒适,而是一种习惯,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原地不动是安全的,而改变是未知的,也许比现在还不如,害怕失败是懦夫心理。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讲叫“全能自恋”,意思是没有努力好像就没有失败。实际上人生需要突破,不管你多大的年纪,当你get了一个新的技能,当你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你就是一个“新人”。我认为一个人必须离开家一次才能成长,才能在精神上真正独立,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最后想对侄女说:我希望能够分享你的精彩,但并不想掌控你的一切。你是自由的,有家人就有爱,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以前我认为爱就是给予、付出和牺牲,现在明白爱是牵挂、成全和接纳。

爱是牵挂、成全和接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