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34)荀子是怎么理解道、将、法三者的关系

读通鉴(34)荀子论兵

注:通鉴第6卷从秦国开始记,周已被灭。昭襄王赢稷,惠文王庶子。谥法:昭德有劳日昭;辟地有德曰襄。这也阶段,秦国完全掌握了对列国的主动权,秦国想打谁,就打了,列国没有一个国家有主动攻秦国的念头。大家坐着等着被秦国打,也不愿意让位给贤人以自强强国。

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

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应侯日以内心不喜悦。秦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秦王说:"现在武安君一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秦,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我现在非常担忧!"

应侯心惧,不知说什么。

燕客蔡泽闻之,西入秦国,先使人宣言于应侯曰,"蔡泽,天下雄辩之士;彼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应侯怒,使人召之。蔡泽见应侯,无礼而倨。〔傲。〕应侯不快,责让蔡泽说:"子宣言欲代我为秦相,请闻其说。"

蔡泽曰:"吁,君为何见我都晚了。四时之序,功成者去。君独不见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哪一个愿意去死。"

应侯谬之说:"何为不可!此三子者,义之至也,忠之尽也。君子有杀身以成名,死无所恨。"

蔡泽曰:"人立功,谁不期望成于全!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闳夭、周公,岂不亦忠且圣乎!三子之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

应候曰:"善。"

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敦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

曰:"未知何如。"

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

曰:"不若。"

蔡泽曰:"然则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今君之怨已雠(杀魏齐)而德已报(用郑平安等人),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危之!"

应侯遂延以为上客,因荐于王。王召与语,大悦,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免。王新悦蔡泽计画,遂以为相国。泽为相数月,免。

注:天下优秀的人才都隐藏了,剩下的都是这些求功名的成功学大师,蔡泽去秦国,就是想要抓住秦国君臣不合的机会捞点好处,这种人本身就没有什么大胸怀,所以在秦国干了几个月被免职了,没有真才实料。荀卿出场任楚国的县令,他在楚国建立了学校,收了不少学生,其中有两个学生非常厉害,一个是李斯,此人祸害了大秦,一人旧韩非,此人准备祸害大秦,天下人认为秦国君王喜欢残酷统治,自然就有人献上如何用其极,李斯和韩非的出发点不一样,李斯只想求个功名,而韩非的国家被秦国天天打压灭杀,有着刻骨深仇,所以韩非这本书,充满了引人入邪路的偏计。以韩国派郑国修郑国渠的思路,估计也是想要引导秦国疯狂,最后因疯狂而亡国。这本书秦始皇留下,李斯也当作重要参考,赵高后面的一系列骚操作,就好像是这本书的实际演练。秦国选拔人才的机制是靠军功,武将会不断产生,然而文臣就只能向东方6国进口,但是优秀的人不愿意去,去的就是那些追求功名的,这就导致秦国必然的缺陷,一个弱主国就亡了。

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

赵王说:"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

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注:孙子兵法里有道天地将法,这个就是道的层面。荀子说的附民,即主熟有道。这里荀子论兵,几乎将孙子兵法第一篇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非常强大,无论是一国之志,还是选人用人,都值得借鉴。读后不由长叹,荀子这种人才也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他的弟子李斯入秦后为功名所累。

临武君说:"不对。兵之所贵者势利,所行者变诈。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哪里一定附民呢!"

荀卿答:"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的志向。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袒者,君臣上下之间骨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诈而袭,与先惊而后击,一样的。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

荀卿曰:"凡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

在上位者为人民仰视则下可用,上不足仰则下不可用。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强弱是一种常情。齐国人特别善于练习技击,用其技艺,得一敌首者则可以换锱金,虽败有赏,虽战胜无斩首就没有赏。所以战斗小敌人大多会败,因为大家为领赏而击;战事一大敌人坚强,齐国军人就涣散奔离;像飞鸟一样,倾侧反覆无日,这就是亡国之兵,兵莫弱如此,把打仗弄得像做生意一样。

魏国之武卒,以身材力量选取的;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弓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为什么,因为有产即得复利,利不会失去,自然不愿意再拼死,这样选择兵的余地就越越少,因为这个原因魏地虽大,因武卒不纳税,国税必寡,这是危国之兵。

秦人,因为民众长期处于陿隘之地,因此民性酷烈,劫之以势,隐蔽在险厄之地,战胜与之以庆赏,不胜则以刑罚陵籍,让其以战胜为习惯。管理民众所以要利于国家的原因,并非没有原由。以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之道。故四世有胜,不是幸运,而确定之数。

因此齐国那些技击很强的兵不可以遇到魏国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

胡三省注:杨倞曰:干赏蹈利之兵,与佣徒之人鬻卖其力而作者无异,未有爱贵其上而为之致死。安于制度,自不逾越,极于节义,心不为非之理也。

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起而兼此数国,使之危殆。故招延募选,隆势诈,上功利,是渐以成俗。礼义教化之所齐之。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譬之犹以锥刀堕泰山,无不败。故汤、武之诛桀、纣,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就像诛一独夫。故泰誓:『独夫纣,』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

现在招延募选,专门靠作势弄诈,选出的都是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这些都是谓强盗之兵,君子不愿意做。"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为将。"

荀卿说:"知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事至无悔就是最高境界了,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必要周密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

将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则主不能喜,敌不能怒,夫是之谓至臣。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旷,敬事无旷,敬吏无旷,敬众无旷,敬敌无旷,夫是之谓五无旷。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旷,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临武君说:"善。请问王者之军制。"

荀卿说: "将死鼓(死不离局),御死辔,百吏死职,上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贼,则是亦贼。以其顺刃者生,傃刃者死,奔命者贡。微子开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商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敌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临武君曰:"善。"

陈嚣问荀卿说: "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荀卿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燕孝王薨,子喜立。

周民东亡。秦人取其宝器。迁西周公于惮之聚。

楚王迁鲁于莒而取其地。

注:荀子论兵这段特别精彩,是许多人当成必背管理经典,我在部队当兵,我们军队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历史,人民军队为什么厉害,都符合上面这各条,而且那些一触即溃的国军到了我军就成了不畏死的战士,这是道、将、法三者所至,孙子兵法的道天地将法,没有任何人能比人民军队的更彻底地执行了的。

实际上一个创业者如果按这种理念带团队带出来的就是第二个华为式的企业,组织就是人的组合,对于创业者,对于制度都是有其原理。

(0)

相关推荐

  • 【兵不雪刃】荀子四字成语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兵不雪刃]荀子四字成语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兵不雪刃 拼音:bīngbùxuěrèn 解释: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 ...

  • 荀子其人:高寿 经历丰富 不得志

       (本文作者史一棋,转载于公众号"好大一盘棋" ,已获转载许可) 相比孔孟,荀子及其著作在民间并不为人熟知.大家都知道有战国一个思想家叫荀子,也知道他的<劝学>篇( ...

  • 【掎挈司诈】荀子四字成语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掎挈司诈]荀子四字成语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掎挈司诈 拼音:jǐ qiè sī zhà 解释:掎挈:指摘:司:同"伺",侦候:诈:欺诈.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 出处:<荀 ...

  • 兰陵军事人物传记选——荀子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二十六 兰陵军事人物传记选--荀子 <兰陵军事地理志>主编  李西坤 荀子(约公元前315-前230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 ...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十)

    五.荀子:为学日益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曾 ...

  • 拨开历史迷雾方识后圣荀子,姚海涛讲荀子人生智慧系列一

    原标题:姚海涛讲<荀子>人生智慧系列(一)丨拨开历史迷雾,方识后圣荀子 作者: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姚海涛 卷首语:欣闻前日发表的拙文<缘遇荀子,深味<荀子>,俯首荀子& ...

  • 读通鉴(218)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读通鉴(218)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解读:天下做大事的人,都有需要有一个大格局,格局小的都在自设困局,袁术袁绍两兄弟从举兵开始就给自己设了藏身险处的局,你想藏于险,你下面的团队就会恃其险,所以这个团队 ...

  • 读通鉴(139)国有道听于人,国无道听于神

    读通鉴(139)国有道听于人,国无道听于神 王夫之说:当伪儒之初起也,匡衡.贡禹不度德,不相时,舍本逐末,兴明堂辟雍,仿周官饰学校于衰淫之世:孔光继起为伪儒之魁,而刘歆诸人鼓吹以播其淫响.而且经术之变 ...

  • 读通鉴(110)赵充国的伐夷之道

    读通鉴(110)赵充国的教科书式执行孙子兵法 注:组织里就是有一种人,专门坏事,他们没有长远计划,也吃不了一线的苦,但是他们又不能不体现作用,怎么办?只能对做事的人提各种意见,以表现出自己智慧超群,宣 ...

  • 读通鉴(83)汉武帝的儒道实践

    读通鉴(83)汉武帝想要打通儒道两家 注:汉武帝欲行儒家,但文景喜欢道家,他们留下的一些老臣好黄老这一套,比如汲黯.韩安国,武帝耗费很多年,才最终明白,儒道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知行合一的角度上,一 ...

  • 读通鉴(47)项羽是大秦天道轮回的报应

    读通鉴(47)项羽破釜沉舟大秦迎来天道轮回 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杀人是其最为恐怖的手段,每一仗必杀得尸横遍野,人头滚滚,列国最后都被其杀得吓破胆.项羽的楚军是被秦军杀得相当厉害的一族,所以他们感 ...

  • 再读《道德经》:如何理解老子说的“道”?

    "以老解老"是解读老子<道德经>的基本方法:一.用老子的原话解释老子提出来的概念:二.用老子的概念来解读<道德经>原文:三.用老子的思想逻辑来论证老子的基本 ...

  • 读通鉴(366)文化人的生存之道

    读通鉴(366)文化人的生存之道 1.谢弘微的职业道德 当初,晋朝时谢混娶晋陵公主.(晋孝武之女.]谢混死后,晋皇帝诏公主与谢氏绝婚:公主将谢混的家事委托给谢混养子谢弘微.谢混是当世宰辅,僮仆千人,唯 ...

  •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读通鉴(251)没有同一利益就没有同一认知 嘉平二年庚午,公元250年 夏,五月,以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 当初,会稽人潘夫人有宠于吴主,生少子孙亮,吴主有偏爱.全公主既与太子孙和有矛盾,想要预先自 ...

  • “道、法、术、器、势”理解

    "道.法.术.器.势"理解 "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法"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