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玉堂谈六味地黄汤临床加减
单玉堂谈六味地黄汤临床加减应用
这篇临证用药经验是父亲单玉堂老先生写于文革中的1973年,至今整整四十年了!此前去过“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作为“臭老九”挖过防空洞、打扫楼道卫生、扫厕所等。
这篇文章是父亲恢复门诊工作不久,奉院领导指示为本院医生临床带教而作。印象中那时门诊呜呜泱泱的病人,父亲每天要看100来号,本来就身体不好的他,每天下班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家,累得气喘嘘嘘......
匆匆四十年过去了,值父亲病逝三十年之际,再看这篇临证带教文字,感慨系之不忍卒读! 我最初接触临床开方就是从这篇文章起步的。现略加整理公开出来,供广大中医工作者尤其是初步接触临床的医生参考。
——题记
一、出处
六味地黄汤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基本功能是滋阴补肾。很显然,本方是从金匮肾气丸化裁而来。钱乙制此方时,谓“小儿纯阳之体,无补阳之法,故去附子、桂枝,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小儿“五迟”证。
二、组成与药量比例
熟地八钱 山萸肉四钱 干山药四钱 泽泻三钱
牡丹皮三钱 白茯苓三钱 比例关系是:8:4:4:3:3:3
三、方义
此方可称得上“貌似平易而实隽永”,历代临床医家亦多重视。主治小儿先天阴虚,成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见腰膝酸软、咳嗽咽干、耳鸣、低热、盗汗等。
考肾为水脏,中含一点真阳,便为呼吸之母。人呼吸司于肺,而实根于肾。肾主封藏,若真阳不秘,水泛火逆,故用大量熟地大滋肾水而固封藏;山萸肉之用,借其酸温之性滋养肝阴潜敛少阳相火;用山药入脾,借脾之转输之能培土制水以安肾;用丹皮色赤入心以清少阴心火;用茯苓、泽泻以行水饮,通调水道;如此六味壮水制火则肾气足矣。
四、传统加味方
1、桂附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见腰痛脚软、小腹冷痛、小便不利或尿频、甚则阳痿不育等。方中桂枝引火归元,附子温肾助阳,助肾中一点真阳有生化之机;
2、济生肾气丸:即上方加车前子、牛膝,强化利水消肿功能,主治腰部痛重、脚肿、腹胀便溏等。
3、麦味地黄汤:即六味地黄加麦冬、五味子,突出生津液以治肺气,取金水相生之义,主治某些慢性咳喘属肺肾阴虚者,见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干咳少痰、消瘦、体倦、劳热等。
4、知柏地黄汤:即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突出壮水制火之能,主治肾阴虚火旺、相火妄动,症见劳热骨蒸、五心烦热、甚则筋骨痿软枯瘦、咽痛尿赤等。
5、归芍地黄汤:即六味地黄汤加当归、白芍,突出滋肾水养肝血之能,主治肾阴亏损、肝血不足,症见腰膝酸软、胁痛乏力、月经量少、甚则闭经、少寐多梦、头晕耳鸣、亦可见潮热或手足心热等。
6、杞菊地黄丸:即六味地黄加枸杞子、菊花,突出滋肾柔肝熄风明目之功能,主治肝肾阴虚,症见胁痛、畏光、两目干涩或遇风流泪、久视昏花、有时眩晕等。
7、都气丸:即六味地黄加五味子,突出肺肾呼吸吐纳之功能,都气下行,使气归元,主治肺虚劳嗽,肾虚浮喘,甚则喘不得卧等见症。
8、耳聋左慈丸:即六味地黄加柴胡、灵磁石,突出滋阴潜阳之功,主治肾虚相火妄动,火扰肝胆、窍道郁闭之耳鸣、耳聋、眩晕等。
五、个人临床加减
1、若腰脊冷痛者,加杜仲、狗脊,壮肾阳而通督脉;
2、热伤阴络尿血、小腹胀痛者,加冬葵子、鱼腥草、黄柏、白茅根、竹叶、灯芯草,以清利湿热;
3、伴腰、腿、膝痛者,加牛膝、地龙、生薏米,利湿通络散结;
4、若见心烦者,加丹皮、栀子,清心包之热;
5、虚烦不眠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交通少阴心肾;
6、梦多惊吓者,加珍珠母、龙齿、生龙、牡、朱砂以镇静,共凑潜纳阳气、归于下元之功;
7、热病后期表邪已净,独留咳嗽胸腔痛者,加瓜蒌、天冬、桔梗,以清润肺气;
8、若胸膈痛,加瓜蒌仁、枳壳,以利胸膈;
9、胸引背痛加桂枝、瓜蒌、薤白,以利肺散寒通络;
10、两胁痛加当归、白芍、郁金,以养血调肝通络;
11、胁下痞硬者,加姜黄、生牡蛎,以开郁软坚;
12、肺气虚加太子参、党参以助肺气,肺阴虚者加沙参;
13、兼浮肿者,加车前草、姜皮、五加皮、大腹皮,以利水化气;
14、脾虚腹泻者,去生地、丹皮,加炒白术、太子参补气健脾;
15、湿困脾虚腹胀者,去丹皮、生地,加苍术、川朴、炒薏米,以健脾燥湿理气;
16、伴见耳聋者,加白芍、胆草、蝉蜕,以清相火而利窍;
17、动辄汗出者,加附子、生黄芪,壮肾阳以卫外固表;
18、风湿四肢烦疼者,加桂枝、白芍、桑枝、牛膝,和营卫调气血;
19、须发早白者,加何首乌、黑豆、黑芝麻,以填精补髓;
20、水气凌心见心下悸动不安者,加半夏配方中茯苓,燥湿化痰利水;
21、有痰饮者,加桂枝、陈皮、半夏,配方中茯苓温化痰饮,健胃安中;
22、头晕目眩者,于杞菊地黄加钩藤、薄荷,额疼加泽兰三钱,以平肝熄风而清头目;眩晕并腰膝无力者,加菟丝子五钱;
23、伴少阳证者,当配合小柴胡汤,由少阳转枢于太阳,使其火散而风熄;
24、伴见阳痿遗精者,加金樱子、仙茅、芡实、莲须、仙灵脾之类,择其一二以壮肾阳;久病者合三才封髓丹以制相火而助封藏;
25、消渴病至后期多伴有脾虚及肾者,加参、芪、桂、附之类,补脾益肾;
26、因气结水停致小腹胀者,加台乌药、川楝子,以消散之;
27、小便自利、饮一溲二者,为下消,肾气丸主之,以渗泄有形之水,蒸腾无形之气,气腾则津液自生;
28、或言脉结代、心动悸者,主用炙甘草汤,于六味地黄去丹皮、茯苓、泽泻,倍炙甘草加参、阿胶、麦冬、黑芝麻、桂枝、姜、枣,取“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之义,与六味合用在于心肾相交;
29、《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胞即膀胱,转胞的主证为脐下急痛,小便不通;病在膀胱,故不得溺;水不下行,故倚息不得卧;胞系了戾即膀胱络系缭绕不顺之意。凡逆转者当顺降之,而后得返其正。举之所以利之,吾以为于肾气丸加生黄芪条畅三焦更佳。
以上拉拉杂杂,语无系统,错讹之处请予批评指正,无任感谢。
單玉堂 于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
197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