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赋予师生自我成长的力量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每个个体的主体性都得到尊重、能动性得到激发、创造性得到发挥的地方。”眼前的李晓琦,长发,戴着眼镜,脸上总是挂着淡淡微笑,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可一谈到教育问题,她的思维又异常敏捷、活跃。

2014年,35岁的李晓琦出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作为海淀区新生代校长的代表,在她看来,一名校长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不断赋予师生自我成长的力量,而这也是这所有着17年校龄的年轻学校不断取得突破和超越的关键要素。

让“金字塔”顶层的声音多一些

李晓琦办公室的书柜内,摆着一张与一名学生的合影,两人笑靥如花。而这张合影的由来也颇为有趣——学生以拍照合影的形式,在校园发起募捐,李晓琦欣然加入,学生则把筹得的钱捐给慈善组织。

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参与学校和社会事务,是中关村四小的传统。在李晓琦的头脑里,一直在构建着一座学生参与活动的“金字塔”。金字塔底层,表示学生的声音几乎不会在学校里发出,且很少有机会作出选择;金字塔中间,表示由成人来做决策,邀请儿童参与;金字塔顶层,表示儿童作出决定,由儿童发起,邀请成人参与。

李晓琦希望,中关村四小的学生在“金字塔”顶层的声音多一些,所以她非常鼓励孩子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亲自参与孩子们发起的项目,做其中的成员。

每周二中午12点半,在李晓琦的办公室都会有一次校长和学生的聊天,这个小场景,是四小非常经典的一档栏目,叫作“校长,我来了”。学生有任何问题或者意见,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来找校长聊天。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发起文集售卖、成立“公司”、设计小花园等,是随时发生在中关村四小的常态。整个活动过程中,校长和老师只是辅助、支持和协同者,会提醒,但绝不代替,会参与,但绝不干涉,儿童身上的成长动能得以被唤醒。

“学生是人,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没办法用同一套程序'框’住他们。我们更主张让孩子更全面地发展,让他们在应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李晓琦说。

以内在成就感激发教师潜能

在中关村四小,这位声音柔和、极具亲和力的女校长,在教师群体中一直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学校的老教师回忆,2004年建校之初,学校只有20多名教师,100多名学生,而这20多名教师也都是从北京各个区调过来的。从共商与对话开始,教师们渐渐凝聚在一起。老师们说,这种凝聚力来自于给教师以平台,激发自我内在的成就感。

“校长要给教师安全感和支持,让他们敢于试错,而不是想着去控制他们。”在李晓琦看来,年轻学校的优势在于没有历史包袱,校长不是来“守业”的,而是应该像创业者一样,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去倾听、服务教师,不停地问“你想做什么”“我能帮你做什么”。

一次结构化访谈中,作为数学教研组组长的杜老师提议,老师们需要一些成长的平台去提升教研能力。于是,打造教研组活动的“样板间”被提上议程,杜老师成了牵头人。

为把决策交到真正做事情的人的手中,赋予师生更多的发展和交流空间,学校构建了中心制的扁平管理结构。每个阶段根据学校的需求会将某个中心作为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可调配学校所有的资源。这一做法消除了原有层级制带来的信息衰减,促进了整个学校系统的良性运转。

“且行且思”“班主任工作坊”“学术休假”“专家沙龙”“游走式培训”“研伴同行”“教学风格研讨月”“我们作为研究者”……这是触角多元的教师成长路径。基于此,在中关村四小,很多教师都会在学校的要求之外进行独创性的工作。

一位年轻教师表示:“在这里,我感觉到安全、润泽和放松,受自我成就感的驱使,学校充满了催人奋进的气息。”

用自我驱动替代“被告知”的学习

“学习不该是被告知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找到驱动学习的一种动力,那么他们就会有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意识,从而知道学习是有意义的。”李晓琦说。

中关村四小的课程有一个总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校本课程,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建设适宜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李晓琦的带领下,学校成立课程研发团队,不同学科的教师进入团队,在学者、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下,一步步描述困惑、聚焦问题,课程行动得以在开放和鼓励创造的情境中展开。

2013年,在全体教师的头脑风暴会上,自主开放的“课程地图”体系得以发布。“课程地图”将学校生活作为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物、节日、体验、慈善、自治为主题的课程,不以学科和年级为界限,关注内容的交织与流动,使儿童个性化的经验建构过程得到关注和引导。

而与“课程地图”交织并行的项目式学习,通过任务驱动,打破了传统的40分钟课堂,让学生跨越学科发展核心能力,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在这些极具挑战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学校教育的价值,重新定义对课程的理解,重新发现儿童,也促使我们成为更专业的课程实践者。”参与课程设计的一位教师说。

激活师生自我成长的力量,他们的活力和潜能自然就迸发出来了。对李晓琦而言,中关村四小正在成为一间学习的大教室,一个展示和记录儿童成长的博物馆,一个孕育着无限成长可能的地方,她心中的理想图景正在慢慢成为现实。

作者:本报记者 于珍

责任编辑:曹金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