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侠秋瑾
绍兴有三杰,分别为周恩来、鲁迅和秋瑾。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一位只活了32岁的女性,其影响力与伟大的政治家及文学家同列,可见这样的女人该有多么不简单。
我记得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有秋瑾的照片,她长相清秀,英气逼人,骨子里透着一股不屈的倔强,颇有侠者风范。
秋瑾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写过一首名曰《对酒》的小诗,全诗如下: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短短数十字足见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革命情怀——她欲买宝刀痛饮酒,为了心中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
秋瑾出生在厦门,成长于绍兴。
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不愿,但终究依了父母之命,与王廷钧于次年成婚。
婚后的秋瑾与小自己两岁,养尊处优长大的丈夫几乎毫无共同语言可言,她看不惯王的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时时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
当时,恰逢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秋瑾感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她的丈夫却认为:“那都是朝廷的事,我们匹夫能有什么责任”。
夫妻两人,一个胸怀天下,一个只顾自己的享乐,时常因观点的不同而发生剧烈争吵,关系变得日益疏离。
秋瑾的革命理想与热情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她倍觉痛苦,忍无可忍。终于有一天,她在丈夫的万般阻挠之下只身一人远赴日本——这是1904年的4月。
秋瑾在日本见到了孙中山、黄兴等人,并加入了同盟会,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奔走。她在日本三年,与丈夫王廷钧断绝了任何联系,夫妻关系可谓名存实亡。远在国内的王廷钧纳了妾,继续过着自己风流快乐的“小民”生活。
1907年春,秋瑾回国组织革命活动,与王家彻底做了诀别。
此后直至其英勇牺牲,她一直在有力地宣传妇女解放,发动妇女团结起来参加斗争,她创办了《中国女报》,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她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唉!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在《勉女权歌》歌中写道: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等。
愿奴隶根除,知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1907年7月6日,秋瑾被人出卖而面临生命危险,但她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7月13日下午,秋瑾被捕。她坚决不招供,仅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句。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孙中山曾为秋瑾撰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孙中山还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侠之大者,为个人要自由,为同胞争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秋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