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像样,人生才像样
成全自己
所到过的每一所寺庙,都能见到一些香客,焚香叩拜,表情虔诚,行为庄重,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压根也不知道自己拜的是哪一路菩萨。
人们所祈求的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如愿地成全自己,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股脑儿地告诉菩萨,仿佛在漫漫迷雾中撒下去一张大网,心想总能网上一点什么东西。偶尔,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拜拜菩萨,只是求得一点心理安慰,让内心的一些杂念在安静中得到释放,让快要消失殆尽的热情再一次返场。
在这个世上,真正能够成全自己的,只有自己。
年少时,老师给我们讲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那一种奉献,一种牺牲,而且,往往和一些职业和精神连在一起,比如军人、教师、医生,比如我们筚路蓝缕的先辈们。而现在,我读这两句诗,全然不是这样想的,我更愿意将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看成是一种自我的成全。
蚕吐丝,一定不曾想过自己的丝会被人织成绸缎,同样,蜡烛燃烧,也一定不曾想过会为他人照亮黑暗。作为一条终生爬行在暗箱里的胖虫子,唯有到死的时候,才可以缟素缠身,展现出炫目的美丽,尽管化不了蝶,但也算是对自己苦苦煎熬一生的交待吧。一根蜡烛,不燃烧,它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废品,所以,哪怕最后成了灰烬,也要让自己彻底地亮出夺目的光芒来,如此才算是不枉此生。
或许,诗人李商隐真正要说的,不过是,自我的成全,所谓的崇高,只是外在的一种假设与认定。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乡村老医生,一生中救人无数,备受世人称颂,可谓是功德圆满。就在他卸任的前夕,一个深夜,风雨交加,一个农夫和邻居用门板抬着难产的妻子登门求救,而这个老医生,拒绝了农夫的请求,理由是,手头已经没有了助产和接生的器具,而且,上头已严厉禁止他继续实施这项不太规范的手术。农夫只好冒着大雨,抬着妻子,赶往二十里开外的镇医院,可是,到达目的地时,门板上的妻子已经气绝身亡。
事后,知道真相的人没有谁责怪老医生,但是,这个老医生,依然用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名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在自己的眼前滑向死亡的深渊,而自己束手无策,哪怕毫无责任,我想,他内心,那种自我坍塌带来的痛楚,恐怕远比失去生命更为剧烈。
没有什么来规定一个人必须要高尚、完美、功勋满身,但每个人的内心一定要有一个量器,来测定生命的完满度。长在荒郊的野草只要尽情地舒展过自己的身段,面对狂风暴雨不曾匍匐不起,开在庭园里的花朵只要在众人的视线里绚丽地装点过季节,面对索取美丽的眼睛不曾吝啬地藏起它的色彩,那么,它们都成全了自己,生命的本质并无不同,哪怕活得短暂,也足以心安,足以自慰,足以骄傲。
我的做了大半辈子泥水匠的父亲,从城市到乡村,不知道有多少房子有他亲手砌成的墙,有多少砖头曾被他的双手托起和抚摸过。如今,这个泥水匠已经彻底地老了,那把磨得发亮的砌刀已遗弃在屋角,锈迹斑斑。而这个老泥水匠,在跟我谈起他一生经历的时候,从不曾说过他挣了多少钱,得到过多少赞美,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事,总得像个样。这句话,在我看来,就是他的座右铭。
将事情做得像样,我们的人生,大概也就像样了!换句话说,就是成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