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普洱茶为什么容易遇到神奇的人

之一
早先,古树茶兴起来没几年的时节,我遇到一个读者,他是香港有名的风水大师,喝普洱茶的时间比我早得多,口感敏锐。
我们有次喝茶,他说这个茶海拔高,一座人都半信不信的,问下来,果然是一个海拔很高的茶。
我很好奇,问他是不是真有这种本事。
高海拔的茶,苦显涩显,这一点,接触过的都有经验判断,不是太难,只是喝几泡就说得出的人,恐怕不多。
他笑笑:这是概率游戏。
我一下子明白,市场上总有茶商去表演这些技巧。
还有人喝到坝子茶,说是味道浓,坝子茶打多了农药,的确是钉嘴的。
凡是一会喝海拔,一会喝阴面阳面的,都是玩概率,场面上,即使说错了,也未必有人指出来。
之二
之前有个茶友非常自信:我不上茶山,鼻子闻一闻也可以知道茶山的森林覆盖多少,海拔多少,树龄多少,如何加工。
大家听了都觉得很神奇。
其实这个茶友一直在喝前发酵的“古树茶”,喝了十来年,喝惯了,入口就能知道是不是自己认为的“古树山头茶”而已。
茶行业比较奇怪,好多人被洗脑过度后,以为不上山,看几篇帖子,多喝了几杯印刷的山头茶,就认为完全了解了茶山。
事实上,茶山很多信息是被过滤掉的。
之三
茶山收鲜叶,是这几年兴盛的。其实,茶商涉足茶山生产的时间很早,尤其是易武,2000年就已经开始,2002年就有人用乌龙的工艺做晒青茶。
收鲜叶,做初制,可以在第一个环节就改变茶叶的口感。
有些新茶出来就汤色深黄,若是闷泡,汤色黄红,这就是前发酵的茶。
这是十多年前就在行内讨论过的,是早就抛弃的概念,现在又有茶商捡起来当宝贝。
看来茶行业真是一种循环。
这样的茶,陈化后,味寡淡,香败,是纯粹骗人的手法。
这让人大为惶惑,那些深圳花了巨资的藏家们,若干年后,这些茶是喝还是不喝呢?
还是说,越是大藏家越是不懂茶呢?
新茶做出来就有陈味,这种方法,不是秘密,尤其是在云南,其实省里哪早有专家提醒过。问题是,这样的人往往有本事,受排挤。。。
这几年,大家好像都明白什么,也说,也不说了。越是不说,越是有些茶商要跳大神,把有些厅领导还听得一愣一愣的,这是不是就是大家说的灯下黑?
算不算现代的经典滑稽戏?
拉虎皮做大旗,哪里还有什么虎?云南虎,早打完了,如今的形势之下,死虎还可能翻身?
想多了。。。
有一段整个山头都在研究,摊晾怎么做,杀青怎么做,揉捻后甩条不甩条。。。
这样的茶,到了后来,汤是汤,水是水,有色而无味。。。
之四
很多人喝茶,先喝包装纸,薄荷塘,老班章,白茶园,单株,高杆。。。自己先定了位,怎么喝都是那股味。
一喝茶,就谈什么山头,越是不发达的销区越是流行,这其实是用别人的概念来肯定自己的猜测。
古树茶的确是有一些辨认的特点的,只是取决于经验。
有个茶友讲得好,如果小树茶有古树的韵,又何必在意树龄。然而,韵,恰恰又是难以数字化,标准化的,很难以说清楚,其实就是口感的一种综合体验。
有一次,一个茶友来喝茶,连喝几款都说是假古树,喝到最后一款,说是红梗多,提香茶,标准的小树茶等等,我解密给他,这是你自己做的茶。茶友脸红脖子粗。
这种试茶的方法很折腾,试验的是人性,而不是茶性。
能否鉴别山头,很大程度在于熟悉的程度,如果是自己的茶,熟悉的口感,有可能。
当然,更大的是不可能。
历史上有“茶味优劣别之以山”的记录,然而,具体怎么“别”,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而且,历史上的茶山概念与今天的区别很大,一个易武茶山,包含了易武和漫撒,只不过是根据道路改道,寨子兴衰而记录茶山的名字,比如古六大茶山的记录,之前还有习空,这就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茶山了。
而且,茶山的概念的拆分,现在也是极其容易的。
有时候几个茶商一碰头,第二天,又一个新山头概念蹦出了,新的一拨神奇的人士又开始纷纷猜测了——树龄、山头、大叶、小叶、高杆、单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