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谷雨时分讲究健脾祛湿,这3种药膳一家大小都适合
这个周末迎来谷雨
所谓“谷得雨而生”“雨生百谷”
谷雨的来临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雨量增加
人体难免出现湿热之感
我院针灸科主任李子勇主任中医师表示
从中医上讲
谷雨养生以健脾祛湿为宜
春季,肝木旺盛,脾衰弱,而在谷雨前后15天,脾则处于旺盛时期。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提升消化功能,消化功能的旺盛则有利于营养的吸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不过结合天气,建议市民以清补为宜,以防过度进补而引发“火气病”。
此外,由于新冠病毒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大家在这阶段仍要以抗疫养生、增强抵抗力为主,可不能随意聚集吃喝哦!
饮食药膳
李子勇建议,谷雨时节可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如乳类、蛋黄、小麦胚粉、标准面粉、荞麦粉、小米、大麦、黄豆及其他豆类、黑芝麻等等。
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以提高身体素质,抵抗春瘟,安度盛夏打下基础。如发菜、菠菜、红枣、莲子、核桃、鸡蛋、红糖、山药、栗子、胡萝卜等。
▼药膳推荐▼
海带银耳羹
海带50克,银耳20克,冰糖适量。将海带洗净切碎,银耳泡发后与海带一起加水用文火煨成稠羹,加冰糖适量。1日内服完,可常服。能疏肝、补脾肾。
玉米须大枣黑豆粥
玉米须60克,大枣30克,黑豆30克,胡萝卜90克。水煮玉米须半小时,去须,用其水煮大枣、黑豆、胡萝卜(洗净切块),豆烂即止。有健脾益肾、利湿的功效。
鲜土茯苓眉豆猪脊骨汤
鲜土茯苓400克、眉豆80克、猪脊骨500克、生姜3片。鲜土茯苓刮去外皮、洗净,切块状;眉豆稍浸泡,洗净;猪脊骨洗净,用刀背敲裂,然后将各汤料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眉豆、猪脊骨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
新鲜的土茯苓配伍眉豆煲猪脊骨,气味醇和清润,具健脾祛湿之功效,为春暖雨湿时家庭靓汤之一,男女老少皆宜。
起居运动
中国茶叶学会等有关部门曾倡议将每年谷雨节气这一天作为“全民饮茶日”。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春季茶的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李子勇亦建议大家可以多喝茶。
此外,大家不妨养成晨起喝水的习惯。一夜春眠之后,人体内水分消耗较多,晨起喝水不仅可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李子勇表示,喝水量以250毫升为宜。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到空旷人少的场地进行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游,这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还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祛湿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防病抗病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降雨明显增多,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如此潮湿的环境,湿邪容易侵入人体为患,造成身体困重不爽、头重如裹、关节肌肉酸重等情况,已经患有各类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也容易在这节气诱发。因此,祛湿、预防关节疾病是这一段时间要特别注意的。
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不要久居潮湿之地,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避免淋雨,天气晴朗时应多到外面晒太阳,适当锻炼身体。可以多食用一些祛湿的食材,比如薏米、红小豆、山药、荷叶、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莲藕、海带、竹笋、鲫鱼、豆芽等。
同时,过敏体质的人在这个季节应防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避免与过敏源接触。李子勇建议,每天早晚或者在外出之前,可以用冷水搓搓鼻翼,以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节气灸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节气灸就可以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
李子勇表示,“节气灸”是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是绿色环保、疗效显著的春季养生保健的好选择。
谷雨节气灸取穴推荐:脾俞、肾俞、三阴交、阴陵泉、中脘。
来源:针灸科
佛山市中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尽快处理
专家介绍:李子勇
主任中医师,针灸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灸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立新七针针灸协会副会长。师从于广东省首届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老锦雄教授,重庆“古九针—立新七针”创始人、广东省中医院及南方医院特聘专家陈立新先生。提倡针法自然,擅长运用内经针法治疗皮、脉、肉、筋、骨等各种痹证,尤其是疑难性、复杂性筋骨痹,如顽固性颈椎病、冻结肩、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痛风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变、关节积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