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大凡瓷板画中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人物画家,王大凡还非常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他的《风尘三侠》、《秉烛达旦》、《岳母刺字》、《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内容的外观,就内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内涵。”王大凡此时已对形式美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艺术家成功的奥秘,也是传世作品的先决条件。
王大凡刻画人物脸部非常的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
娴熟地掌握着线条之运用技巧,取得出神入化之效果,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勾画:墨线勾勒,淡色渲染,强调色彩与线条的有机结合,色彩不再是仅仅填在线与线之间,而是有所变化,近线处色彩深,依次渐渐变淡,显现出衣褶和明暗变化,由于色彩紧扣着线,线就更加突出了骨力,整体造型更加富有层次,与脸部之效果相呼应。其笔墨滋润,诸彩交融,浑然天成,气韵生动,这与他大胆用线是密不可分的。线之妙用是笔墨之中的核心,法度之中的合理用线,画面才活,才能显示其神韵。由此看出,他画的是内在感受,画的是“意”,意者即精神,作品的精神。以传统的文化气度与积淀作为底蕴,把“线”作为生命的张力在重、轻、徐、缓、爽的用笔之中展示出情趣,形成其人物画风格的精神。在“线”的诠释中强调用线的金石韵味,由本品观之,其以线条勾勒为主,于淳雅、清劲的细线中,杂用着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折芦描、钉头鼠尾描,纤细的抑扬顿挫极见“写”的功力,宛若晋唐小楷,一片清光,众仙造妙笔下,秀润而清新,让人一饱眼福,又流连忘返。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使作品画风纯正,画意内向清澹,虽然所绘为福禄寿等祥瑞吉庆的题材,依然蕴含着民间村野的淳朴味,这是王大凡瓷绘人物画魅力所在之处,造就了他成为二十世纪初叶的著 名瓷绘人物画家之一。
王大凡瓷板画市场2009年拍卖价格仅仅百万元的王大凡瓷板画,在2011年单屏的成 交价格飙升到了920万元,两年时间内拍卖成 交价格涨了近10倍,这次王大凡的瓷板拍出近千万元的价格,给市场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和王大凡同期的“珠山八友”等艺人的作品价格将普遍上涨。收藏者在接受官窑器同时,已经将目光转向近现代文人瓷画上。这让近现代陶瓷越来越受到藏者关注,也成了艺术品市场投资的新热点。专家预测下一个十年,收藏瓷板画必定是大势所趋。
王大凡(1 888—1 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
据我们观察分析,近年来瓷板画的独特及屡次出现于拍卖市场且被商业人士高价购买,这一事件引起买家的高度关注。一 套景德镇四屏的瓷板画,前几天在广州周门北路彩虹会刚挂出来,就被人以3万元买走。作为陶瓷收藏品中的高端品,瓷板画的价值随着近年来瓷器价值的升温出现 几级跳,在5月底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珠山八友”王大凡的一幅《禹王治水图》 粉彩瓷板画,就拍出了920万元的高价。
王大凡生于1888年,卒于1961年,享年73岁。15岁时拜汪晓棠为师,不仅学习陶瓷彩绘技法,而且学习中国画、诗词歌赋。早期作品笔法工整严谨,线条流畅细密,设色俊逸。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画家吴友如之法,用笔织秀,线条放达,气势洒脱,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画风纯正,与王琦人物画风格大相径庭,其“落地粉彩”技法,别具一格,在继承和发展陶瓷工艺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