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感遇》,折射盛唐宰相张九龄的慎独与孤介之人格

自古以来,很多中国文人喜欢兰花,因为它幽静,耐得住寂寞,兰花也象征着道德君子。而桂花,也是诗人笔下喜欢赞美的对象。宋之问在《灵隐寺》中曾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秋天的桂花,显得分外芳香。

在唐代,有这样一首诗,将兰花和桂花的美和特性描写在一起,更加凸显了兰花的空谷幽兰和桂花的皎洁芳香,这便是唐代一代贤相张九龄写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在他为相期间,尽忠尽职,仗义执言,可以说,张九龄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的唐室大臣。

此外,张九龄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一首《望月怀远》连唐玄宗看了都赞不绝口。

在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晚年,由于遭受到朝廷小人李林甫等人谗言和诋毁,于是被贬回乡。在此后的岁月中,张九龄依旧忧国忧民,并写下了一组《感遇》。

在诗中,张九龄写到了幽兰和桂花,春天,兰花和桂花的枝叶茂盛而生机盎然,秋天,它们又散发出阵阵香气,显得分外清新和幽静。

世间的草木,在春天的时候焕发出生机,在这美好的季节,它们盎然地开放,绽放着自己的美丽与芬芳,它们自然而然地顺应着节气的变化。

谁想到,在这幽谷之中,有一位山林隐逸之人,他闻到阵阵芳香满怀喜悦和爱慕之情。诗中的闻风不仅仅是闻到花香的意思,还有还暗藏着一个典故。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意思就是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道德风范的,贪婪的人会变廉洁,懦弱的人会有立志的决心;听说过柳下惠的道德风范的,刻薄的人变得厚道,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广。

张九龄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有人喜欢草木,草木似乎应该为之自豪和喜悦,但是这对草木而言,并没有什么好欢喜的。因为他们散发出的香气纯粹源于天性和本意,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人,更不会恳求观赏者折花。

对于草木而言,有人欣赏和喜爱他们,它们会绽放并散发阵阵芬芳,如果没有人关注它们,草木会依然绽放自己的美丽,吐露芬芳,正如孔子在《孔子家语.在厄》中所言:“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中充满了永恒不变的人生的哲理。我们每个人正如这人世间的草木,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低谷还是巅峰,如果始终保留一种草木之本心,或者说是一种初心,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变得从容而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