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说人越穷就越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露真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越坏越穷?你认同这一说法吗?人越穷越坏?你能理解这一隐性社会现象吗?据说富长良心,这一现象会是普遍规律吗?
首先,这三个问题其实分别隐含着三个心理学基础内容。
其次,心理学与社会学现象之间紧密相关,现象往往是由巨大的心理学效应所引发的。
最后,当我们在分析人的行为和规律时,其实我们是在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构成。

人越坏越穷?

坏与穷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却不一定存在绝对的辩证关系。
古人有“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一说,今人有“越堕落越快乐”的观点和提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在此逻辑和现实之下,社会上的坏人,即那些无视法律规章制度、社会秩序典范的人,总是比一般遵纪守法者更容易捞到好处。因此不仅不会穷,反而更容易大富大贵。
从这一思维角度和社会现实出发,似乎古往今来,越坏的人越能够通过突破规则获取个人利益。
如果这一规律成立,那么真挺令人绝望的。但如果我们再往深处研读此句,还是能够看到希望。因为,在死生为大的前提下,坏与穷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明显的变迁。
为什么会说人越穷越坏?
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流行的一句心里话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社会官场认知中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意即,大夫以上的阶层,享受不受刑法的“特权”;原句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
对“刑不上大夫”之意蕴,孔子曾作出过经典阐释。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求教于孔子说:“周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可是如果大夫犯了罪,真的可以不遭受刑罚吗?”
孔子对这一问题作了较为准确而经典的阐述:
第一、 治理君子,我们通常先以礼教来驾御住他们的内心,目的是从精神上心理上,率先赋予他们知廉耻守刑罚的心理节操。
第二、 大夫们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我们不直接定其罪名,以此来避讳名誉上的损失。如果大夫所犯罪行在五刑范围之内,可以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进行捆绑羁押,而应令其自己请罪;
第三、 如果大夫们犯下的是重大罪行,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实施死刑,而应该让他们跪拜以自裁。

根据孔子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即使是大夫,只要犯了罪,其实也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是与庶民同罪的。只不过,对大夫的优待是不以外力左右其人身,免其牢狱之苦,而重在心理惩罚而已。
说到底,就是照顾“面子”,不至于士大夫斯文扫地。这实际上是孔子在以“礼教”规范等心理和精神意识,来对君子潜移默化发挥约束作用。
关于这一点,有相当多的历史典故可以佐证。
据《宋史·苏颂传》记载,北宋熙宁二年,某知州张仲宣贪赃枉法被捉拿后被判死刑,当地司法官对其处以杖刑和黥刑,并发配到海岛。审刑院知院事苏颂听说这项惩处之后,就向宋神宗上奏说,自古以来都是刑不上大夫,张仲宣的罪行不值得怜悯,处罚他是应该的。
但是他的官位已居五品,如果处以黥刑,还让他与流民囚犯为伍,就会在无形中让官吏大夫的名誉受到污辱。所以,不应该惩处得这么重。
宋神宗认为苏颂言之有道理,就免除了张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只是将其流放去了贺州。而此后,犯罪官吏不适用杖黥法,逐渐成为宋朝固有法律制度。而这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则最早的制度化。
说这么多历史,不是掉书袋,而是阐述一个明白无误的心理学道理:有自制力羞耻心的人,往往还没被施以法律惩处,其自身就会因为耻辱而行为有所约束,并对犯罪行为退避三舍。
所以,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古代士人君子之自律、自察,往往比外在刑罚约束更起作用。也即论到人本心理学,孔子老人家的确比当代人更懂一些。而孔子的这一心理制衡约束法,其实是孔子思想的延宕传承。
早在《管子·牧民》中,管子就曾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如果老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那么他们就能顾及到礼仪,并且重视荣誉和耻辱。
话虽远古,道理却异常清晰,且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如出一辙。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是有需求层次的,而且这个需求层次是有结构之分的,即人的需求层次包括了五个级别,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这五个需求分别为:
1. 生理需求(食物和衣服)
2. 安全需求(工作保障)
3. 社交需要(友谊)
4. 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指出,人的这种五阶段模式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而前四个级别的需求,通常被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的需求则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并且是极其难以实现的需求。
从这个理论基础上来讲,人越穷,就越容易因为生存需要,而去做违反道德律的偷鸡摸狗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坏。在饥饿和求生本能的驱动下,人会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变得形同野兽。
相反,人若丰衣足食,注意力就会转向其他方面。而所谓“富长良心”,往往也是这样来的。
丰衣足食是为富,内心丰赡是为“达”。脱离的生存需要的人,会懂一些礼节不会简单为五斗米折腰,会有些许良心。但是,设若不是五斗米,而是五十亿斗呢?
已经富有的人,此时貌似反而未见良心,而是更多倾轧与寒凉。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
[2] 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
(0)

相关推荐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常被称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是心理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观点之一,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 ...

  • 需求心理学

    8月2日,读心理学国际视野.1.马斯洛需求层次实际上比我们理解的更为复杂,它的中间是归属于爱的需要.他认为爱有两种类型,匮乏之爱和他人之爱.匮乏之爱是自私的,只索取不付出,他人之爱是造福人类之爱,是基 ...

  •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爱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法律道德伦理宗教的出现,正是为了保障这种安全性.同时也透露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安全感的,跟动物世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类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578:马斯洛需求层次周期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催眠治疗

                     催眠治疗的基本理论 权威式:更强调治疗师,关系是不对称的.催眠师控制一个被动的人,其权威在催眠中起主要作用. 标准化式:更强调病人,病人是否具有易催眠性很重要,病人在 ...

  • 梁实秋:人越穷,越靠近他本身的成色

    穷 文丨梁实秋 人生下来就是穷的,除了带来一口奶之外,赤条条的,一无所有,谁手里也没有握着两个钱.在稍稍长大一点,阶级渐渐显露,有的是金枝玉叶,有的是"杂和面口袋".但是就大体而论 ...

  • “工作十年,月薪三千”:人越穷,越不应瞎折腾,可惜我醒悟太晚

    常常听到一种论调: 穷人不能甘受贫穷,就应该使劲折腾,越穷就越要折腾. 因为反正再怎么折腾,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重新开始. 本就一无所有,还有什么好失去的? 穷人是没什么资本,但正因为没资本,才要努力 ...

  • 人越穷,越靠近他本身的成色

    穷 文丨梁实秋 人生下来就是穷的,除了带来一口奶之外,赤条条的,一无所有,谁手里也没有握着两个钱.在稍稍长大一点,阶级渐渐显露,有的是金枝玉叶,有的是"杂和面口袋".但是就大体而论 ...

  • 穷人不要理财,越穷就越不要理,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和提升上

    穷人不要理财,越穷就越不要理,而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和提升上

  • 530万粉丝知识博主建议:越穷就越不要理财?

    最近,拥有537.8万粉丝的知名财经知识博主[鹤老师说经济]发表了这样一个非常犀利的观点:越穷就越不要理财.7天内头条和抖音上吸引了9000多个评论,先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人越穷就越不要理财, ...

  • 越穷就越不要理财

    穷人不要理财,越穷,就越不要理. 不要相信理财可以致富,理财是不可能让穷人变富的.尤其在你没有钱的时候,再怎么理,都毫无意义. 凡事一定要分权重,没有钱的时候,你的最高权重是本金,而不是利息. 人生真 ...

  • 为什么穷人越穷, 富人越富

    马太效应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你是处于什么阶层,如果你想成为强者,通过努力取得成功,那么你就将是马太效应的受益者.如果你没有努力,可能你就是马太效应的受害者. 点击加载图片 在美国乡村住着 ...

  • 一个人越穷,越应该在这3个方面投资,要不然翻身不容易!

    一个人越穷,越应该在这3个方面投资,要不然翻身不容易!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努力,机遇,和一股拼劲儿.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一蹴而就能够获得的成功.要想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我们就要敢于拼搏, ...

  • 一位高僧的点拨:家里越穷,越不要对外人讲两件事,切记!

    家附近有一座寺庙,寺庙一位年近百岁的高僧,虽然年事已高但是非常的智慧,尤其是对家风和家庭的兴旺很有研究. 由于我经常去寺院祈福,久而久之就成为忘年之交,正值过年时候,我去找高僧聊天,他又给我讲述了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