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蛮又常称作西阳蛮,那么西阳究竟在哪里呢?
【鄂东巴人之谜】
五水蛮为何又叫西阳蛮(8)
“五水蛮”历史上又常称作“西阳蛮”。西阳是指哪里?有人前面给我指出,应该是酉阳,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么,我们就听听历史学家冯永轩的考证结论:
据《汉书 地理志》和《后汉书 郡国志》“江夏郡”下有西阳,但都无解释。《说文解字》“邑”部:“邾,江夏郡。”段玉裁注:“江夏郡邾县,二志同。前志曰:衡山王吴芮都,今湖北黄州府城去邾城二里许是也。今大江东流,经黄州府城南,隔江相望曰武昌县(现在的鄂城县)。《水经注》曰:江水又东过邾城南,鄂县北是也。郦善长曰: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王隐《地道记》、刘昭《郡国志》皆有此说。”
上面所说的邾,照文意来看,是在黄州府城附近,距大江不远。但是它确切在哪里,也有不同的说法。吕吴调阳说:“邾,今黄州府北之团风司岐亭河……项羽初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水经注》谓之举水。”这是说,邾是今麻城先的歧亭镇。但歧亭离黄州府城并不近,歧亭又不滨江,似乎与前人只说相差太远。
不过,在这两种说法中,我还是同意吕吴调阳的说法。因为歧亭镇依山面河(举水),河东是平原,土地肥沃,出产丰富,交通方便,作为一个都城,是有条件的。邾即在此,似有可能。有人说邾就是西阳,《通鉴纲目集说》:“晋怀帝永嘉元年西阳夷(一作蛮)寇江夏。”冯智舒注:“西阳古地名,春秋时属黄国,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又名邾城。”
西阳在两汉都是县,直到西晋初还是县。《晋书 武帝纪》:“汝南王次子羕为西阳公。”《汝南王亮传》:“封子羕为西阳公。”羕传:“羕太康末封西阳公……永嘉初,复以邾、蕲春益之。”由此可以看出邾与西阳这时已经不是一地了。西阳在东晋时改为郡,一直到隋都是这样。晋时作过西阳太守的有樊峻、庾翼、邓岳、桓石秀等人。沈约在《宋书》中又说:“王弘为豫州之西阳、新蔡诸军事抚军将军,江州刺史庾登之为西阳太守。”《隋书地理志》“永安郡黄冈”之说“有州置曰弋州、统西阳、弋阳、边城三郡。”《百官志》说:“西阳、南新蔡、晋熙、庐江等郡置镇蛮将军。”永嘉之乱以后,江淮之间成为南北争夺的地带。这里的少数民族,对封建统治者日益加重的剥削和压迫也不断起来反抗。郡的设置,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南北朝末期又有北西阳、南西阳之分,所辖的范围更大了。五水流域,可能都在西阳辖境,因而五水蛮又称为西阳蛮。
西阳郡治的治所在哪里?有人主张在黄州府城附近(今黄冈、浠水之间有西阳河,有人说西阳郡的治所就在此),又有人(如王先谦等)主张在今红安、麻城之间,但是没有指出确切的地址。我觉得后一种说法较妥;考察地理形势,歧亭镇正在两县之间,可能歧亭就是西阳郡治旧址。这一说法和邾即西阳的说法也能相符合。
三国至隋,战争不息。在动荡中治所常有移动,原不足为怪。而史书记载又很简略。后来的人各以所见判断,致使说法不一,西阳的治所虽有争论,但西阳辖区在鄂东是没有问题的。
五水蛮又名“豫州蛮”或“边城郡蛮”。永嘉乱后,中原人民大批南移,东晋王朝就在南方各地侨置郡县来治理他们。东晋侨置的豫州,治所在邾,所以五水蛮又成为豫州蛮。《通鉴梁记》又说:“武帝普通元年,边城郡太守田守德(注:《五国志》,黄冈县旧有边城郡,此正田守德所居之地)拥所部降魏,皆蛮酋也。”边城郡在五水流域内,所以五水蛮又叫边城郡蛮。
——在以上冯永轩先生考证基础上,我补充两点知识:
1.邾。邾国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先秦古国,故址在今邹城市周围地区。楚宣王灭邾国,迁其君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禹王办事处境内。对于这一史料,有兴趣的朋友详见专著《黄州邾城史话》(史智鹏 朱伯儒 董志伟,长江出版社2014年版)。
2.侨置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侨置郡县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国土沦丧,大量侨流民众的出现;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规复失地的决心;高标郡望门第的风气;重视地域乡里的观念;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总之,诸多的理由,使得东晋南朝在南方广泛设置侨州郡县。
欲知五水蛮来鄂东的详情,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