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形合一”的窍门
气与形
传统武术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
“气”与“形”
这个“气”字是内里的东西,气充盈则有劲,所以大家都要练气;“形”者外形,不同的门派对他的追求却有不同的侧重,总的可分“刚”与“柔”两大类,即将身体练得“硬如铁”或将身体练得“柔无骨”,无论刚也好,柔也好,都是要练“形”的,这个“形”就是我们练的拳架。
太极拳的武术基本理法依据同其他门派同出一源,并无本质区别,同样强调这一点,而且从练拳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何以见得呢?请看我们每天练的拳架,从外表看,每一个拳势都是一种“形”,对“形”的要求,如步法,两脚怎么摆,多少距离,角度等;身法,姿势是直是斜,是俯是仰;手法,是拳,是掌,是挤是按等等。
意气君来骨肉臣
从内讲,则是对意,气,劲的要求,要心宁静,最重要“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意领劲,劲领“形”;而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坐腰松胯,中正安适,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全是对练拳内与外的要求,这样做是为“内养真气”,外练形(筋骨皮),其中心目的,则是追求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劲形合一”的含义。
劲者内劲,形者外形,劲在内,形于外,这是一对阴阳关系,有劲无形,则劲无所止,没有落点,终无外用;有形无劲,则内里空虚,形不坚实,是一花架子,因此,劲与形不可偏废,两者合一而用,是为“劲形合一”。
我们知道,行拳的本质就是一蓄一发,一阴一阳的不断转化过程,练拳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个过程尽量快捷顺利,同时使收与发,阴与阳之能量最大化。我们将这一过程形象化,具体化,避开抽象思维。
先看发劲,发劲的目的是要将体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运送到落点发放出去,而发出的能量形式主要是动能,动能是以机械运动的形式存在的,而身体的运动形态(即拳势)正是这种机械运动形式,显然,是拳势承载了这种能量。
拳势
拳势是一种人体运动的形态,因此我们先从动力学角度来看一下人体结构。
人体是一个能运动的物体,而支撑人体运动的就是骨节,武术中“中节,根节,梢节”的节,就是指骨节,而“筋”则将这些骨节串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支架,这个支架是如此的灵活,他可以支承全身的重力,可以在运动时保持平衡,可以变形,可高可低,可左移右移,可跑可跳可停,他们的配合是如此完美,人类迄今还做不出能与之媲美的机器,当然,这些运动都服从于大脑的指令。
每个骨节之间可做相对运动,可曲,直,旋转,整个人体才得以运动,而令这些骨节运动时不至于散架,则是筋的作用,筋将这些骨节整合在了一起。
筋可伸可缩,筋松活,则骨节就便于运动,就“活”,筋拉紧,则骨节间就被收紧,运动就受阻,若人死,则筋极度收缩,全部骨节就被“绑定”,就“僵”了。因此,筋与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为人体运动提供了一个灵活又不失坚固的支架。
筋骨的变形运动能力几乎决定了拳架的质量,亦即形的质量,所以,为求运动活泼,各门武功都要“伸筋拔骨”,为的是使筋伸缩量增加,骨节运动自如。
过头来再看发劲,为使体能最有效的转化为动能,就要使整副骨架以最合适的运动形态适应这种转化,换句话说,就是要使骨架最大限度的传递和承载动能,这种运动形态便是“形”,便是拳势。
浑然一体,两个要素
那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形呢?
有两个要素:一是方向性;二是稳固性。
大家都知发劲要专主一方,当我们想向一定方向发落时,劲就随心意向一方聚集,此时身体必须转向此一方,整副骨架都会变化,因关节的转动只在一个相对范围内是活动最灵的,所以每个骨节都要协调配合,调整到最灵活,最利于向此方向运动的位置。同时各相邻骨节还要有合适的角度,以便力的正向传递,使传递损失最小。
方向调好了,还要使整副骨架的姿态处于一个稳固的姿态,使其在静态和运动态都有最好的稳定性,当其承接反作用力时不至于摇晃,倾倒,而要使来力节节正向传递到脚底,使侧向力减至最小,就像三脚形支架或拱形支架的正向受力方式,而应避免承受侧向力。
只有达到这两个要素,才是最合适的“形”,武术中称为“形整”。
若有一点不对,都会互相牵扯,使运动不顺,或不稳固,结果,劲就发放不利,达不到效果,这时候就称“形散”。
这种骨架的调节,俗称“对骨节”,也有称“找劲”的,骨节对得好,才能达到'节节’贯串的状态,才能将劲以最小的传递损失,最精确的方向,以及最快的速度发放出去,同时还能承接反作用力。
由此可以想见,并不是任何“形”都能得到最佳的发放效果,即是说,有些拳势并不能得到好的发劲效果,想得到最佳的发劲,是需要内劲与拳势拳形完美配合的,想要发一种(或一类)劲,就必需配以适合这种劲能够最佳发放的形(拳势),反过来,某一种(或一类)形,只能适合于某一种(或一类)劲的发放。
这种配合是需要精心去找的,这种完美配合的结果便能得到“整劲”!这就是“劲形合一”的状态。
整劲
这种劲与形的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的练法就是“找劲”,“对骨节”,其具体配合或搭配的原则,就是“形”要“整”,要为劲的运行提供一条无牵扯阻滞的“滑利”通道,凡有阻滞,便是“不整”,便是“形散”,就会形到劲不能到,或劲欲往而形牵扯不利,劲就不能“整”,就得不到“整劲”,没有“整劲”的拳架就是花架子。
“整劲”必须以“形整”为基础,否则劲就不会“整”,就不可能“周身一家”。再拿套路中任何一势来看一看,哪一势不是要求意,气,劲与步,身,手的配合运动,其目的不就是要求内外统一,达到“劲形合一”的状态,从而得到“整劲”吗?
太极套路的每一势,定然是前辈精心挑选的,他们包涵了最重要的劲形搭配方式,这些拳势用于全面开发人体体能随“意念”蓄集,并进行路径,方向,大小可控的运行和发放的能力,而其包涵的攻防意义倒在其次了。
“意念”指明了方向,大小,而形体必须立刻转向那个方向,并由形体提供一个“滑利”的路径通道,同时,还要提供一个落点,就是全身之劲聚集之点,这样,内劲才能够发于外,并在落点产生杀伤力。
无招胜有招
太极拳势,让内劲在体内流转不息,若将其练得烂熟,以至不假思索,就到了“招熟”境界,再练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找到“劲形合一”的窍要,那时,套路拳势之外的随意一动,不经意间都会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有限的拳势就能自然演化出无穷的变化,一出手都是“劲形合一”的好招,这才有真的“无招胜有招”。
这时的拳势才算真的练到手,与此同时,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拳势了,因为他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你在行拳时可能不经意做出套路拳势之外的“奇怪”动作,但只要是符合“劲形合一”的要求,那仍是真太极,要知道套路是手段而非目的。
当我们练拳时,时时担心忘了套路动作,关心动作的正确性,此时,是“拳领着我打”,反之,当我们充分理解了套路的“良苦用心”,时刻瞄准我们的目标:“劲形合一”,就很容易找到正确的动作,增强自信。
如果我们依据“劲形合一”的法则去练,就能日胜一日的熟练套路,掌握套路,进而驾驭套路,此时才能真正享受“行云流水”的乐趣,此时就变成了“我领着拳打”。
因人而异练才能练出真太极
在此应该注意,你的动作不可能与师傅的一模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骨架是有差别的,有人走路内八,有人却外八,这两个人的弓步,马步绝不能一样,否则总有一个站不稳,因此,所谓“形似”是个原则架构,而不应追求所有细节的一模一样,每个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形,符合“形整”的原则,就是正确的。
也正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才会有同一个师傅教的同一套拳,却会有每个徒弟自己的风格特性,也才会演化出陈,扬,孙,吴的差异,他们都练错了吗?
恰恰相反,他们都把师傅的太极吸收消化成自己的太极了。所以才会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说法,这个“神”就是“劲形合一”的原则不能变。
我们可以看到,有人打太极,从外形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可就是没有太极的“气势”,这个气势从何而来呢?
“拳”者,必有“吞吐撒放”的气势,他是精神与外形相结合的产物,是内劲外发的产物,没有“劲形合一”,何来拳相,无拳何来气势!那种软绵绵的太极,充其量只能说是太极气功,是借太极之形,行气功之事,却不能称其为拳也!
到有一天,你竟然会不经意做出套路之外的动作,甚至忘了套路动作,顺序,方向,却照样可以自然而然,行云流水,这是怎么回事?是倒退了吗?不!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你把师傅的拳已变成了自己的拳,把他消化吸收,成为自己身体的“本能”了!就像要走路,两条腿就去了,根本无需经大脑想先出哪条腿的问题,到了此一境界,才算是“功夫上身了”。
拳无止境
以上说的了那么多这只是知己的功夫,“懂自己的劲”了,太极还要你去“懂别人的劲”,这时去和别人推手,或直接去散打,一定会突飞猛进,此是后话不提。
当今太极之不善“搏”者,定然与不重“形整”有关,认为有气便是拳,殊不知,气无外发终无外用,形不整何以摧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劲形合一”作为检验拳势的标准,反而更加便利,目标明确,对于自学者更是如此。掌握了“劲形合一”这把标尺,就拿到了真太极的敲门砖,每日自省,必然日练一时,功长一寸,直到有一天,“劲形合一”,“不假思索”,你的一只脚已然踏进太极圣殿的大门!啊啊!恭喜恭喜!
太极拳的“有无捷径可寻?
太极拳入门指引~~~要先练无极桩,先练内功,太极拳以培气、养气、聚气为首要,以行气、运气、通气为法则,以壮气、混元一气为宗旨。功 法、拳法、养生法三法合一才是太极拳真谛,所以练拳首先要培气、养气、聚气。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
这句话更是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太极者无极而生,太,至也、大也,极,乃枢纽根柢之谓,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而太极拳则为各拳之极至。无极而生者,本于无极,此拳重在锻炼精神,运动作势纯任自然,不甚拘于形式,以虚无为本,而包罗万象,故曰无极。
然而古人创造冠以太极一词儿的拳种的本意,是研究养生防身中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性,固根培元就开始也是结果,使自己的身体强壮,循序渐进不要贪功、不要的过度的伤害身体;才是正道。无论你练哪家太极拳都跳不过这句话,这也是吾常说的天下太极是一家,至于“这氏那氏”都是后人,人为区分的!
拿太极拳无极桩为例,从固根培元桩为基础起点,
共有五个小内容,分别是:
1、无极下气桩
2、无极束身桩
3、无极托宝桩
4、无极抱球桩
5、无极心神合一桩
虽然只是五组小动作,但却是三步修练之法,能让每个习练者充分体悟到桩功的松、紧、动的变化,每一个动作每桩法各有偏重,如:松求的是人体的身心健康状态、紧桩求是六面力和间架结构、动求的是“全力以赴”状态,亦即全身力量都进入有效工作状态的状态,
三步功法环环相套,会让习练者用最有效的方式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并找到内家拳门径!然初学者究当就有形之姿势入手,学习久之着熟懂劲,必当,悟真理,求真源,融会贯通,才能步入于神化之境。动静万化不离根,风雨雷电神气象,浑然一体出真功。
天地是炉鼎,身心本日月;
神意为主宰,变化生妙觉;
无极化太极,风光无疑阙。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