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青 ||【万寿宫夜话】狗肉不上席
狗肉是一款很美味的佳肴,自人们驯养动物起,狗肉就是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但是看书时总有几个词语会进入眼帘,那就是诸如“狗肉不上席”、“狗肉不上桌”之类。这似乎与现实不符,在餐馆里,狗肉的价格是远远高于猪肉之类的价格,它的美味甚至有“狗肉滚三滚,神仙坐不稳”之说。那么“狗肉不上席”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些渊源。
老一辈的人有很多是不吃狗肉的,他们炒菜的锅也是不允许沾染狗肉的,儿孙们要吃狗肉只能另用锅灶。而且儿孙们平时吃狗肉是可以的,但一旦逢上时节年节时,则坚决不允许吃狗肉。儿孙们问缘由时,说法就是狗肉不上席。再深问缘由老人们也答不上来,就是碰上时节头上也不允许狗肉上桌。也就是说,不是不能吃狗肉,而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不能吃狗肉,这些特定的日子就是“时节”头上。
相对于“狗肉不上桌”,“狗肉不上席”这一词语更为古老,起码在汉朝以前是没有“桌”而只有“席”。食物是放在“席”上的,而“桌”是接近唐朝才有的家俱。所以“狗肉不上席”的习俗可以追朔到汉代及其以前。而汉代名将樊哙在跟随刘邦之前,就是在集市上杀狗买狗肉为生的。那时市场上的狗肉与猪肉羊肉一样都是肉食,但是偏偏就有“狗肉不上席”一说,这又似乎不合情理。
结合现在一些老人只是在“时节”头上不让狗肉上席的习俗来分析,我们会有一些发现。因为在我们的习俗中,“时节”时做的菜是要先敬祖宗的。现在的很多人可能不知这些,很多人的家里已经不摆祖宗画像,更没有祖宗牌位,而在以前这些东西家里都有的。过“时节”时,每做好一个菜都要端到祖宗牌位(或画像)前让祖宗先品尝,当然这只是一种祭祀仪式,祖宗牌位或相片是不会吃掉菜的,菜只有敬过祖宗后人们才能吃。这样看来,“狗肉不上席”是缘于狗肉不能用于祭祀,是缘于文化层面的。
完备的祭祀礼仪可能要追朔到周朝,后来“礼崩乐坏”,孔夫子就一直是以恢复周礼为自己的使命。那时用于祭祀的肉类不仅有品种的要求,也有部位的要求。祭祀用的食物要“正”、“洁”,不“正”不“洁”的食物是不能用于祭祀的。像内脏一类的是属于部位不“正”的食物,因为它们包括了肚肠一类包含有“被消化物”,让人联想到粪便一类,也属于不“洁”的食物,所以它们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下水”。君子是不食“下水”的,它们是穷人们的美味。
而狗肉属于“不洁”的肉类则可能是跟它们的一个习性有关,这就是“吃屎”。有一种说法叫做“狗千年改不了吃屎”。其实狗吃屎的习惯何止只有千年,而是有几千年了,有物证可以证明,起吗在汉晋时期狗是吃屎的,而且它们这一习惯还被人们安排了一项特殊“使命”,那就是清洁厕所。
我收藏了一些汉晋时期的洪州窑制作的厕所模型,这些模型是用于陪葬的,汉时侍死如侍生,因此这些厕所模型是当时人们实际使用的厕所的真实反映。而这些厕所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个厕所所开的墙洞旁都有一只或二只狗在等着吃屎。
狗因为吃屎而成为不洁食物,不能作为祭祀用品。因此在“时节”时期和一些严肃的场合狗肉不能上席面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尽管狗肉可能很美味甚至还有滋补功能,它就是不能上“正席”。这不关乎味美与否,而是关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