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看视频要看董虎岭

稍微讲点太极拳史上的事,就有人受不了了,有些人的神经还是挺脆弱的。武术基本无信史,都是吹嘘自家祖宗多厉害。我讲的故事可信度要大得多,只是很多人无法面对事实而已。

吹嘘祖宗,我越来越没兴趣了(原来好像也没怎么吹嘘过),倒是对于太极拳训练方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于现代运动学的理解,越来越有兴趣弄明白。

最近带孩子,有了点时间,就开始研究杨家太极拳训练中的一些关键。杨家太极拳,在中国大陆,基本都体操化、老年化了,我主要还是关注海外的杨家太极拳。这个冬天在加拿大,搜索比较方便,也就研究了董英杰、董虎岭父子的杨家太极拳。

(董虎岭前辈拳架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很多人都知道武式太极拳讲究身法八要或者十三身法,事实上,我在学习武式太极拳的过程中,掌握的习拳规矩,比十三身法要多,十三身法只是大面上的东西。
这次推出的太极拳课程,教授了筑基5式(做了一点改进)、太极步24式太极拳,把十三身法最基础的几条,还有十三身法之外的比较重要的身法要求融入这些动作,贯穿贯穿进这些动作里。有学员反映: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最近研究董虎岭前辈的拳架。董虎岭前辈的揽雀尾是比较特别的,在按的时候,两掌远远高于两肩。我也尝试着这样练习了几天,发现肩关节又松活很多,而且胸骨、肋骨那里的小连接处,也开始活动了。突然明白,大部分人所谓的开合,还在肩关节处,而所谓的“一开俱开,一合俱合”,身体有明显变化才算有点意思。只是这个变化大家看不到,因为前辈们没有留下打“裸拳”的视频。

再研究下去,发现董虎岭前辈的八五大架,几乎每一动都有训练意图,太有意思了。如果理解了前辈的训练意图,太极拳训练效率会大幅提高。看明白这些,回过头来再看现在很多人练习的杨式太极拳,只能“我的妈呀”!烂成渣了。

董虎岭前辈的拳架,如果理解了训练意图,应该绝大多数人站着打也完成不了整套八五大架。前辈可以那种低架行拳,实在是下过大功夫的。

(董虎岭前辈拳架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太极拳,要练得有趣味,就要明白训练意图,而不能像公园里的老人家那样依葫芦画瓢。有一位参加我课程的老师(大学老师),是这样留言的:
初接触太极拳学的就是24式。后来学了传统杨氏85拳,24就不愿意打了,学了武式拳,更不想打了。现在,嗯,有点儿感觉了,还是可以打的。
太极拳的训练,重点确实不在于摆什么动作,而在于摆这些动作的时候,要全神贯注,关注身体各部件是否摆在了合理的位置上。这样打起来,就会趣味无穷。日积月累,功夫也就日日长进。
武式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前辈给练拳者的建议: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已: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

等知道自己身上不合处那么多,日日改进,真的是忙都忙不过来,就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了。

广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