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十多年来身后的“上帝之眼”——纪念陈肇元老师

我一直觉得我很幸运,从小到大,一路都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得到了他们无私的指导、关心和帮助。在我成长的轨迹中,陈肇元老师仿佛是一座高高的灯塔,屡屡在我关键的时候,开启了“上帝之眼”,帮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陈肇元老师第一次开启“上帝之眼”帮助我,是在2004、2005年我博士刚刚毕业留校的时候。当时受到另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前辈师长的鼓励,我试图在博士毕业后寻找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是到底做什么,怎么做,这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工作的青年人来说,还是处于一片迷茫之中。再加上当时申请课题屡屡受挫,一时间有些山穷水尽的绝望感。这时候陈肇元老师指点我,让我帮助宋二祥老师做一些爆炸荷载下建筑物倒塌的计算程序开发工作。于是,在陈肇元、宋二祥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和研究生一起完成了倒塌模拟纤维梁、分层壳等模型的开发[1,2]。说来很有意思,这些数值模型起初不是为了抗震而开发的。只是开发完模型后,我们发现它们同样可以用于抗震计算,然后才开始在地震灾变领域推广应用。当时根本没有想到,3年后会有汶川大地震,会有后面那一系列地震灾变模拟的故事。
陈肇元老师第二次开启“上帝之眼”帮助我,是指点我关注连续倒塌领域的研究。当时倒塌数值计算模型也已经开发出来了,核爆冲击的课题也做得差不多了。而在2008年之前地震倒塌的研究还处于低潮,很多工作还困难重重。迷茫中,陈肇元老师根据他亲自参与处理的两个重大工程事故:1990年盘锦燃气爆炸连续倒塌事故和2003年衡阳衡州大厦火灾连续倒塌事故,从这些孤立的事故案例里面,战略性的发现了当时对工程结构的抗倒塌整体稳固性关注不足,小破坏可能造成大灾难。于是鼓励我下一步用我开发的倒塌计算模型,开展连续倒塌领域的研究。当时又正好赶上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得到了系里任爱珠、叶列平等多位老师大力帮助,进一步获得了经费和学生的支持,才会有后面那一系列连续倒塌研究的故事。
陈肇元老师第三次开启“上帝之眼”帮助我,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指点我关注城市地震模拟的研究。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大家都高度关注地震倒塌研究的同时,陈肇元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政府部门是否也可赞助设立一个研究项目,模拟现在的北京如果重遇1679年康熙统治时曾遭受过的那样8级特大地震会成为什么样子?”此后,陈老师多次鼓励我,在这个方向努力。于是在多位师长的帮助下,我们开始往这个方向尝试,才有了后面那一系列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的故事。
陈肇元老师这几次指点,当时的我都完全没有想到会有后续那么多的故事,十多年后回头看,钦佩得五体投地。
除了这些神奇的战略性指导外,陈老师对于我点点滴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那就更不胜枚举了。有些事情我知道,还有很多帮助,陈老师默默的做了,根本就没让我知道。
当然,世间本没有“上帝之眼”,之所以有这些神奇,都源于陈肇元老师两个崇高的品德:对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度关注和对青年人成长的深切关爱。
今天陈老师不幸离世了,深深的感恩,深深的怀念。

[1] 张正威, 陆新征, 宋二祥, 陈肇元, 核爆冲击波作用下高层框架结构对附建式人防地下室的倾覆荷载分析, 防护工程, 2006, 28(3): 1-8.

[2] 门俊, 陆新征, 宋二祥, 陈肇元, 分层壳模型在剪力墙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防护工程, 2006, 28(3): 9-13.

2020-06-25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