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十部门正式发布《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7月12日,工信部网站正式发布了“十部门关于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下称《行动计划》),标志着《行动计划》正式成为指导我国未来三年5G应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7月12日,工信部网站正式发布了“十部门关于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下称《行动计划》),标志着《行动计划》正式成为指导我国未来三年5G应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行动计划》旨在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发展模式,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升级,培养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本文将带大家一览其中的重点信息。
聚焦7大量化指标,指导5G应用协同发展
本次正式发布的《行动计划》,在5G应用总体发展目标的量化指标方面相对此前工信部下发的“公开征求对《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意见”并无调整。作为未来三年我国5G应用发展工作的KPI,《行动计划》分别对5G应用关键指标、重点行业应用成效以及5G关键基础设施能力划定了量化的“门槛”。
5G应用关键指标方面,《行动计划》指明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50%;并且分别从5G to C和5G to B两个方面对5G应用发展的用户目标做了规划,要求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5G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200%。
重点领域5G应用方面,《行动计划》指明:面向个人消费领域,要打造一批“5G+”新型消费的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让用户获得感显著提升;面向垂直行业领域,要求5G在大型工业企业应用渗透率超过35%,并在特定领域实现规模化复制、先进技术试点进一步扩大、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面向社会民生领域,要打造一批“5G+智慧行业”样板项目。《行动计划》要求每个重点行业打造5G应用标杆数100个以上。
5G应用生态环境方面,要初步构建政府部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5G应用融通创新模式,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联动;方案供应商方面,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100种以上的5G应用解决方案;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完成基础共性和重点行业5G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研制30项以上重点行业标准。
关键基础支撑能力方面,《行动计划》要求5G网络覆盖水平不断提升,面向公众领域,实现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18个;面向各类垂直行业应用建成超过30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
《行动计划》量化5G应用相关指标,体现了我国对5G网络建设积极的态度和5G应用发展的乐观态度,为社会和产业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这从最直观的数据中也能感受出来,在5G网络部署方面,我国目前已建成5G基站近85万个,形成了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在5G用户及5G套餐数量方面,截至5月底,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内5G手机终端连接数已达3.35亿户,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已相较去年末增加连接数1.37亿。国内三大运营商已实现5G套餐用户数破4.5亿的壮举,其中中国移动5G套餐人数已达2.22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5G套餐数也均跨过一亿大关;在5G行业应用方面,短短两年时间产生5G行业应用案例已经超过1万个。
践行8大具体行动,构建5G创新环境
《行动计划》分别从突破5G应用关键环节、赋能5G应用重点领域、提升5G应用支撑能力3大主线梳理出8大行动共计32项具体工作,全面覆盖与5G应用相关的各方面内容,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基本都提到了聚焦的重点领域、关键举措和发展目标。
行动一:5G应用标准体系构建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打通跨行业协议标准、研制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落地一批重点行业关键标准3项具体工作。打造“5G应用标准体系构建及推广工程”,一方面构建5G应用标准体系。加快研制芯片/模组、网络、平台、安全体系架构、应用需求、术语定义等基础共性标准。开展5G确定性网络、增强上行速率、高精度定位、抗电磁干扰等面向行业需求的增强技术标准研究,加快创新技术和应用向标准转化。加快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标准制定,推进行业融合终端、网络建设标准研制。推广重点行业5G应用标准,选择医疗、工业、媒体等重点领域,率先推动5G应用标准落地,另一方面提升5G应用标准公共服务能力。开展行业5G应用标准测试评估认证,推进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
行动二:5G产业基础强化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关键系统设备攻关、加快弥补产业短板弱项、加快新型消费终端成熟3项具体工作。开展“面向行业需求的5G产品攻坚工程”,包括增强5G基站行业适配能力。针对高温、高湿、防爆等特殊场景,研制适配各行业需求的专用5G基站。加大适配大上行、低时延、大连接、高精度定位等需求的新型基站研发,满足5G行业应用需求。推动5G模组规模化商用。构建模组分级分类产业化体系,指导行业面向差异化场景需求开展精准化产品研发,持续提升模组的环境适应性,不断降低规模化应用门槛。建设行业终端产品体系。丰富面向行业的终端产品形态,真正实现5G行业终端到现场、到产线、到园区。加快推动基于5G模组的高清摄像头、工业级路由器/网关、车载联网设备、自动导引车(AGV)等各类行业终端的研发和迭代演进。推进行业高端装备加快在研发和生产中预置5G能力并开放接口。到2023年底,满足行业需求的5G基站、模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5G行业终端产品、高端装备逐步成熟。
行动三:新型信息消费升级行动
《行动计划》面向信息消费提出在“5G+信息消费”和“5G+融合媒体”两个领域升级,一方面通过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监控、智能音箱、新型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以及云AR/VR头显、5G+4K摄像机、5G全景VR相机等智能产品,拉动新型产品和新型内容消费发展;一方面开展5G背包、超高清摄像机、5G转播车使用推广,升级5G+8K直播、5G+全景式交互化视音频业务推进服务消费升级。
行动四: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围绕5G+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5G+智慧物流、5G+智慧港口、5G+智能采矿、5G+智慧电力、5G+智能油气、5G+智慧农业、5G+智慧水利共计9大领域深化行业融合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行业融合应用深化行动”毫无疑问也是赋能5G应用重点领域中最重要的行动,是5G赋能垂直行业应用最典型的表现。
行动五:社会民生服务普惠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围绕5G+智慧教育、5G+智慧医疗、5G+文化旅游、 5G+智慧城市4个领域,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城市管理等方面发力,这些领域将与上述“新型信息消费升级行动”一道让民众直接体验到5G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行动六:5G网络能力强基行动
“5G网络能力强基行动”从提升面向公众的5G网络覆盖水平、加强面向行业的5G网络供给能力和加强5G频率资源保障三大具体方面入手。其中,《行动计划》提出“实时发布5G毫米波频率规划,探索5G毫米波频率使用许可实行招标制度”,对频率供应政策是一次变革。
行动七:5G应用生态融通行动
“5G应用生态融通行动”包括加快跨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推动5G融合应用政策创新,开展5G应用创新载体建设以及强化5G应用共性技术平台支撑。实施“5G应用创新生态培育示范工程”,培育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面向重点行业推出5G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产品,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5G应用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引导具备细分场景技术优势和行业知识经验的中小企业,推出与行业需求深度结合的5G应用解决方案和成熟产品,形成一批围绕重点行业细分场景的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行业龙头标杆。调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性,发挥需求导向和资源整合作用,打通5G应用关键环节,打造一批5G应用标杆案例,为5G规模应用提供示范引领。建设5G融合应用创新中心。推动5G应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进行产品工程化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持续建设完善5G应用仓库,加强创新要素供需对接和资源共享。提供5G应用高端研发服务和生产性服务,支持建设面向重点行业需求的应用测试验证实验室,加快形成5G应用技术验证、质量检测等服务能力。创建5G应用创新引领区。激发各地创新活力,积极开展应用创新政策试点,优化5G应用发展环境,探索5G网络建设和应用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5G应用创新引领区。统筹推动全国各地5G特色化应用,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建设一批5G产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项目。持续举办“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及时发布5G融合应用优秀案例,加快5G应用落地推广。
行动八:5G应用安全提升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5G应用安全风险评估,开展5G应用安全示范推广,提升5G应用安全评测认证能力以及强化5G应用安全供给支撑服务4方面具体工作。打造“5G应用安全能力锻造工程”,包括提升5G应用安全管理能力。完善5G应用安全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宣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加强5G应用安全评估检测与认证能力建设,支撑开展5G应用安全自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增强5G应用安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发展内生安全、零信任安全、动态隔离等关键安全产品,创新开展风险识别、态势感知、安全评测、网络身份信任管理等5G应用安全服务,提升基于服务的5G应用安全保障能力。推广普及5G应用安全解决方案。分场景、分业务形成原子化、细粒度的5G应用安全解决方案,支持相关企业打造一批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开展安全方案协同研发、展示推广、试验测试、人员培训等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产业园区集中开展5G应用安全试点示范。多措并举加强5G应用安全解决方案推广普及。
《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意在力促5G应用“扬帆远航”,未来3年将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