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青《太极正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吴志青(1887—1951),安徽省歙县人。20余岁考入巡警学堂,后转入上海体操学校深造,毕业后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早年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期间,参加上海光复战役,英勇果决,受到褒奖。宣统三年(即1911年),出任浙江省平湖商团及守望团司令兼武技教练。喜欢研究国术,曾从于振声学习谭腿、查拳等,为精武体育会早期毕业学员。1918年,师从杨澄甫精研太极拳,常年习练,钟爱日深。同年8月,发起组建中华武侠会,后改名中华武术会,倡导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并邀请名师传授武艺。1924年,进入军界,先后任中校教官、少将军械处处长等职。1928年,聘为南京国术馆教务处副处长、编审处处长。抗战爆发,虽皈依佛门,仍担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视察,奔走于广东、香港、江西、湖南等地组织军运。1942年,任西南联大体育教授,当时有李公朴、闻一多等名流从其学太极拳。吴氏集数年研究心得,专事著述,写成《太极正宗》《太极正宗源流》《国术理论概要》《弹腿国术教范》《查拳图说》《少林正宗练步拳》等20余本著作。主编过《中国新体育》《中国近代体育史》和《体育日报》。
(吴志青肖像照和<太极正宗>'初版本’封面照)
二、《太极正宗》简介
1935年9月,吴志青编著《太极正宗》一书由大东书局初版发行,印数1000册,“陈微明 胡朴安先生评定”。因此书颇受欢迎,便又出版《太极正宗铨真》,吴氏解释道:“余承师法著《太极正宗》稿成,蒙杨(澄甫)师指正,乃同门陈(微明)、胡(朴安)二先生校订,问世后风行海内,……余虽不敏,感师友之督责未敢稍有自满,……行将十年访得名师益友传授之心法,作《太极正宗铨真》,以供爱好同道之印证。”(见<太极拳正宗铨真>自序)该著扉页为“勘误表”和“著者致歉”。接下来是“《太极正宗铨真》自序”以及李培天(时任昆明市政办公署教育科长)题写的“刚柔相济”。然后是正文内容。数年后,因为“是书之流传日稀,而海内同志之有志研习太极拳者,欲购斯书以为借镜,均苦坊间不易购获。……检阅原书,深感诸多未能惬意,爰将《太极正宗》编制革新,将国与说逐段各成系统,并删去不必要之词句,补充必要之材料,与新著丛书之二《太极正宗铨真》,合为一册,”(见<尚武楼丛书之一太极正宗修正版自序>)仍名《太极正宗》,于1943年10月由云南印刷局印刷发行。
(<太极正宗铨真>和<太极正宗>'修正版’封面照)
1943年版《太极正宗》上编,前有《陆子安先生序》,杨家麟(著名书法家)和刘晖瑜题词,以及《太极正宗》修正版自序,接下来是正文内容。
三、《太极正宗》评析
《太极正宗》一书所言“正宗”并非自我标榜,而是著者针对当时太极拳界“变怪百出,以伪乱真,一知半解者流着书以问世者众”等现象。“有感于太极拳之滥杂,学者莫知所从,爰有<太极正宗>之作。尚以余所著非为欺人者,余所著书不过谨述师教,非敢自出新意,当为世人所共知。学者能以澄甫先生之姿势为标准,方不至于走入歧途。此吴君之意也。”(见<甲戌冬十月陈微明识印>)太极拳在流传过程中因多种原因“架势虽略有变更,而其理论则一。又如杨澄甫先生势尚开展,而吴鉴泉先生尚团紧,孙禄堂先生尚舒长,各得其妙,无分轩轾。”(见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也就是说,只要“能以澄甫先生之姿势为标准”,符合《太极拳十要》,宗法“老三本”中的理法,就是“正宗”,即为太极拳。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太极正宗》一编附有《各家太极拳名称统计比较异同表》。所谓“各家”,实指“四家”,即“陈微明编”、“孙禄堂编”、“褚民谊编”、“本”(即'吴志青编’)。陈微明和“本”得自杨澄甫,孙禄堂得自郝为真,褚民谊得自吴鉴泉,追根溯始源自于杨禄禅或武禹襄。杨、武的故乡均为河北省永年县,这里早就有“杨、武太极(拳)为一家”之说。杨禄禅一脉主要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与传播,武禹襄一脉重在理论的研究和总结。两派一源,两派同理,且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由此可知,真正的太极拳当始于杨禄禅和武禹襄。该编介绍的太极拳套路共计81式,和其师杨澄甫所传保持一致。书中分成十二段进行图解,颇具特色。每一段附有“步位路线图”和“姿势连环图”,集中介绍拳势的练法,每一势又分“术解”、“用法”、“说明”进行解读。吴志青“虽浪迹四方,”但“对太极拳理论及技击之研求,力求精进,未尝一日辍。”(见<太极正宗>修正版自序)故总结出《初练太极拳基本认识之六要与三有》,这是“著者三十年来研究太极拳经验所得”,切身体悟,为其代表拳论之一。所谓“六要”即“一、心要专;二、志要一;三、行要渐;四、气要固;五、神要凝;六、体要松。”所谓“三有”,即“有修养心身之体态。”“有训练中心之方式。即凡一动,均以中心推动重心,非以重心运用中心。”“有训练姿态美之动作。凡一举一动之姿势,莫不有其一定之弧形、曲线、波浪、旋转,四种形态联合而成之弹性动作。”
《太极正宗铨真》主要在于理论的阐发以及推手练习法的介绍。该编补充了几式“小动作”如“如封似闭”、“进步栽捶”等,使拳套式式衔接更为自然、细腻。书中对太极拳推手练习法的介绍较之于其师杨澄甫更加多样,读者如感兴趣,可查阅原著。吴志青关于《太极正宗虚实行功法》《力与劲》《中心与重心》《六合三摧说》等论述很有见地,太极拳练习者不可不读。他认为:“太极拳最高之哲理为'虚实’二字,……虚实者,换言之,即中心与重心也。”“中心之于练拳其要点有三:(一)中心稳定则气血易于畅通;(二)中心不偏则姿势正确发挥之力大;(三)中心端正易于制人而不被人制。”“太极拳最妙之处,为全套架势之动作连绵不断,一气哈成,且迂缓而冗长,乍观之似觉卑之无甚高论,其实妙处尽在其中。迂缓主于静,则以静制动;冗长主于持久,则以长而制短,以缓而应急,以虚而化实,此为太极拳之妙用也。”等等这些,均为其修练太极拳著名论述。
胡朴安,当时著名的学者,任教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等。他在《序》中写道:“太极拳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动作,不仅形式不断,而且意思不断。”很显然,胡氏对太极拳练习的最基本特征了然于心;杨家麟,《云南民意日报》创办者,兼首任社长,时任云南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他为该书题写:“极高明而道中庸。”并解释道:“太极拳可谓登峰造极之运动,其动作柔软,着着以中心推动,且不限人时地物,均可练习,在运动境界中,可谓近乎中庸之道。”其中“近乎中庸之道”,可以说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定位非常准确;褚辅成,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时任国民参政会参议,他题词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大可强吾国,小可强吾身”等。以上三位题词作序者都能有如此见地,可见《太极正宗》一书非比寻常。写到此,读者是否萌生出要阅读原著的冲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