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品|王羲之:游目骋怀,天造神运,莫可端倪
《书法课程》
见诸笔墨 |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国书法 | 最高艺术
神品 | 王羲之:游目骋怀,天造神运,莫可端倪
——王羲之《游目帖》超清单字欣赏
【简介】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草书,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表达了对蜀地山山水水诸多奇景的向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岭、峨嵋而畅游意足,并希望这个日子早日到来。《中国书法全集》评价《游目帖》“行、草书间杂,笔画遒劲爽利”。
《游目帖》收录于《十七帖》、《淳化阁帖》。收藏于日本广岛安达万藏的《游目帖》摹本墨迹于1945年毁于战火,2007年7月10日由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合作复原。
《游目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永昌元年(322年),为王敦部下。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太宁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326年)周抚为王导所用。兴宁三年(365年)6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游目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 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之越公也。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2007年,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开始了合作复原《游目帖》的尝试。日方提供了1934年日本按照原大用珂罗版黑白印刷的《游目帖》和相关的参考资料,文物出版社文物修复复制中心负责具体制作。经过双方对纸张、墨色、印鉴和装裱形式的认真考证,使用文物出版社开发的数字复制技术,成功地再现了《游目帖》的原貌。12月4日至10日,复原的王羲之《游目帖》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赏析】
此帖是王羲之尺牍名作,于率真自然中表现了极深湛的功力。101字各具形态,变化多姿。王羲之笔走龙蛇,血肉莹润,妍美而不柔媚,娇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笔势婉转自如,洒脱畅达。通篇全以意使笔行,虽然“草书意多于法”,但其中又具精熟草书法度,笔笔有变,字字意别,由法求意,正如朱熹所说“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凡笔锋到处,无不点画振动,气韵生动,阴刚与阴柔统一于笔下,表现出东晋书法家所特有的审美追求。将动与静、正与欹、藏与露、方与圆、收与放等对立因素熔于一炉。应该说,此帖成就应不在名帖《十七帖》之下。
行气轴线
《游目帖》相比刻本(以上野本为例),字和行轴线都将刻本的动线走势变为稳正和直线化,以第八行“动理耳要欲”五字比较,刻本“理”字右偏旁“里”已向左下倾侧,“耳”字末笔承接其势继续左下出锋,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则字势右倾,由此行轴线趋向曲线化,而摹本《游目帖》自“理”字开始,近乎垂直书写。王羲之“转左侧右”的书写节奏丰富性减少,正如王羲之《书论》(传)中所说“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字势开合
墨迹本字体的开合疏密关系已不如刻本关系大。以第二行“左太冲”三字为例,《蜀都帖》刻本有开有合,“左”字一笔书,第一笔勒笔(横笔)末端上扬,具有隶意,末笔顿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开;“太”字下部开,末笔写为长直点,掠笔亦近乎直线,劲峻峭拔,更增加了字势的疏朗关系,“冲”字左开内合,左部首作直线书写,右部首则圆线书写,刚柔兼备。但在墨迹本里“左太冲”三字稳正,“左”字已接近行书写法,开合关系也已改变,每一个字每一笔都圆势书写,笔意变得包裹内敛,已无刻帖主笔之间近乎三角形的凌厉之势,弱化了刻帖的擒纵、张弛的书写节奏。
妍美矫捷
《游目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王羲之《游目帖》超清单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