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闹”元宵 (散文)
广西桂林宾泽文
中国人过大年,讲求个“吃”字,除夕晚不管穷家富家,总要弄点好吃的,吃个团圆饭。正月初一至元宵节一段时间,讲求一个“乐”字,舒舒服服耍几天。到了元宵节,便要“闹”了。
所谓“闹”,就是热闹欢乐之意。闹元宵就是求个闹闹热热,轰轰烈烈。所以,到了这日,乡下的人们丢下一切农事,全力以赴“闹”元宵。城里人要上班,却也要搞点文体活动,商品促销活动闹一闹。电视台也总要组织一台文艺演出闹一闹。还记得当年中共中央机关驻延安时,郭兰英一曲“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把延安城闹得个热火朝天。
中国人闹元宵,闹了几百年,上千年,闹到如今,仍是传统的闹法,变化不大,特别在农村乡下,习俗依旧,原汁原味。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种闹法。一是请大酒,办公宴。就是于元宵节这天,全村(或某宗族)凑钱于公堂(或祠堂)摆上酒宴,吃大餐,喝大酒。凡村民族人都可赴宴,外客也可,甚至连乞讨丐人亦可设旁桌吃喝。其时推杯换盏,猜码喊拳,大闹元宵。二是舞龙耍狮于村中巷里。至各家门前时,户主要鸣炮竹迎接,送红包礼金。锣鼓声,炮竹声,欢呼声,把个村寨闹得不亦乐乎。再就是搭戏唱戏。记得儿时,我们村里有彩调班子,拉胡琴的是个瞎子,琴拉得震天个响。演主角的总是那矮个老头,得天独厚的“矮步扇花”角儿,把人们笑得个溅泪花。到现在彩调班子没有了,戏还是要演的。或由村里的妇女们组队唱桂林渔鼓,或是由村里的“民间二胡”合奏《洪湖水浪打浪》。或是花钱到外地请人到村寨吹拉演唱,以此为“闹”,增元宵气氛。
元宵节是春节时期最后一个喜庆高潮。节日过后,人们闹够了,玩够了,开始行正事了一一学生们逐步走入校门,打工的也离家上班了,农人们挽起裤脚,撸起袖子,走向原野开始劳作了……可以说,元宵节是个承前启后的日子,人们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阿弥陀佛!
(宾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