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了,鉴别王大凡瓷板画的真伪只需要以下方法
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艺精于道,业精于勤,文艺双绝,德间众长!在战乱时刻,王大凡老师以其孜孜不倦的追求,寓艺于道,终为中国瓷板画一代宗师,在世界史上又一次写下了中国的浓墨重彩。
纵观目前市场上瓷板画市场,尽管瓷板画历史并不悠久,但其在海内外的极高声誉地位和中国画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受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品收藏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线,尤其是高端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们竞购的热门藏品,并现身各类拍卖会及展览会。事实上,民国瓷板画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处于价值被低估的状态。但从近几年来“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拍卖行情来看,其作品成 交额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08年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渔翁图》以241.5万元成 交;2009年拍卖的王大凡一件《黄山四千仞》瓷板拍出780万元的高价;而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 交纪录。在不到数十年的时间里,“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成 交价格从几万元直线上升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
从王大凡作品设色来看:一是画面绚丽照人,光彩艳发,画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总是根据主题需要,主角多用鲜艳夺目的色料(如胭脂红、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黄、蓝色陪衬;二是填色较厚实,人物画在双勾白描稿的基础上,多用浓重、深沉、艳丽的色彩,作多层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阴阳层次变化,色调过渡生硬,少润泽之感。
王大凡生于1888年,卒于1961年,享年73岁。15岁时拜汪晓棠为师,不仅学习陶瓷彩绘技法,而且学习中国画、诗词歌赋。早期作品笔法工整严谨,线条流畅细密,设色俊逸。晚期作品,深得清代大画家吴友如之法,用笔织秀,线条放达,气势洒脱,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画风纯正,与王琦人物画风格大相径庭,其“落地粉彩”技法,别具一格,在继承和发展陶瓷工艺的探索中,取得了新的成果。
娴熟地掌握着线条之运用技巧,取得出神入化之效果,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勾画:墨线勾勒,淡色渲染,强调色彩与线条的有机结合,色彩不再是仅仅填在线与线之间,而是有所变化,近线处色彩深,依次渐渐变淡,显现出衣褶和明暗变化,由于色彩紧扣着线,线就更加突出了骨力,整体造型更加富有层次,与脸部之效果相呼应。其笔墨滋润,诸彩交融,浑然天成,气韵生动,这与他大胆用线是密不可分的。线之妙用是笔墨之中的核心,法度之中的合理用线,画面才活,才能显示其神韵。由此看出,他画的是内在感受,画的是“意”,意者即精神,作品的精神。以传统的文化气度与积淀作为底蕴,把“线”作为生命的张力在重、轻、徐、缓、爽的用笔之中展示出情趣,形成其人物画风格的精神。在“线”的诠释中强调用线的金石韵味,由本品观之,其以线条勾勒为主,于淳雅、清劲的细线中,杂用着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折芦描、钉头鼠尾描,纤细的抑扬顿挫极见“写”的功力,宛若晋唐小楷,一片清光,众仙造妙笔下,秀润而清新,让人一饱眼福,又流连忘返。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使作品画风纯正,画意内向清澹,虽然所绘为福禄寿等祥瑞吉庆的题材,依然蕴含着民间村野的淳朴味,这是王大凡瓷绘人物画魅力所在之处,造就了他成为二十世纪初叶的著 名瓷绘人物画家之一。
王大凡(1 888—1 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
王大凡瓷板画市场2009年拍卖价格仅仅百万元的王大凡瓷板画,在2011年单屏的成 交价格飙升到了920万元,两年时间内拍卖成 交价格涨了近10倍,这次王大凡的瓷板拍出近千万元的价格,给市场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和王大凡同期的“珠山八友”等艺人的作品价格将普遍上涨。收藏者在接受官窑器同时,已经将目光转向近现代文人瓷画上。这让近现代陶瓷越来越受到藏者关注,也成了艺术品市场投资的新热点。专家预测下一个十年,收藏瓷板画必定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