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医| 拔罐 |王守富专栏
拔罐最早以兽角为罐具,现已逐步发展为竹罐、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多种材质的罐具,操作方法也有改进和发展,治疗范围逐渐扩大,成为针灸临床常用治疗手段之一。
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拔罐的作用
拔罐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等作用。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使体内的病理产物通过皮肤毛孔而排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适用范围
拔罐的适用范围较广,常用于腹痛、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等局部病证,也可用于伤风感冒、头痛、面瘫、咳嗽、哮喘、消化不良、泄泻、月经不调、痛经等病证,以及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病证。随着现代多种罐具的问世,以及对拔罐法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中拔罐法与其他多种疗法结合使用,使得拔罐法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也成为常用的保健疗法。
拔罐的应用方法
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5种。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走罐法
走罐法又名推罐法,即先在拟操作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再用上述方法将罐吸住,然后医生手握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往返推动,直至走罐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闪罐法
闪罐法是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立即取下,再迅速吸拔、取下,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闪罐动作要迅速、准确,手法要轻巧,吸附力适中,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及儿童患者。需注意一罐多次闪罐后,罐口温度升高,应及时换罐,以免烫伤。
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是指在局部消毒,并用三棱针、粗毫针等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在出血部位拔罐、留罐,以加强刺血治疗效果的方法。留罐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此法多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丹毒、坐骨神经痛等。
留针拔罐法
留针拔罐法是指在毫针留针过程中,在留针部位加用拔罐的方法。操作时,先以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毫针为中心,加用拔罐并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起针。
起罐的方法
起罐时,一手握住罐体中下部,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取下。抽气罐则提起其上方的阀门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具即自行脱落。
罐的吸附方法
火罐法
火罐法是指通过燃烧加热罐内空气,利用罐内空气冷却时形成的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方法。临床常用以下3种方法。
1.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旋绕数圈后抽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注意操作时不要烧灼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将易燃纸片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由于罐内有燃烧物,容易落下烫伤皮肤,故适宜于侧面横拔。
3.贴棉法。用直径1-2cm的95%乙醇棉片贴于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也多用于侧面横拔,注意避免乙醇过多,滴下烫伤皮肤。
水罐法
水罐法是指通过蒸汽、水煮等方法加热罐内空气,利用罐内空气冷却时形成的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的方法。此法多选用竹罐,将罐放在水中煮沸2分钟左右,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迅速用折叠干毛巾捂紧罐口,以吸去罐内的水液,降低罐口温度。同时保持罐内空气温度,待罐口冷却至人体能接受的程度后,将罐拔于应拔部位并固定数分钟,吸牢即可。水罐法有较强的温热刺激,还可根据病情需要在水中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等药物,以增强疗效。
抽气罐法
抽气罐法是通过机械装置抽出罐内部分空气,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的方法。操作时,先将抽气罐紧扣在应拔部位,用抽气筒从罐内抽气,使罐吸附于皮肤上。
拔罐的注意事顶
除遵循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相对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恪凹凸不平,毛发较多者,罐体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过量乙醇,以免拔罐时乙醇滴落到患者皮肤上形成烫伤。留罐过程中如出现局部疼痛,可减压放气或立即拔起。起罐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3.带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体的患者,禁用电磁拔罐器具。
4.留针拔罐,选择罐具宜大,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罐具碰触针柄而致损伤。